三聚氰胺的非法添加,引起科学界对食品安全技术的全面考量。科学家也在研究三聚氰胺对人体的危害。化学家们认为,那些混在食品里的三聚氰胺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不应该成为盲点。 根据三聚氰胺化合物的特征光谱,科学家们开发出一系列检测手段。这些手段包括拉曼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等。根据三聚氰胺在特异性电*上的吸附及反应引起电流信号的变化,开发出的三聚氰胺传感器;根据抗体―抗原特异性结合开发出抗体特异性识别试纸等。 一种检测方法利用三聚氰胺中氮原子与其他荧光化合物的配位特性,从三聚氰胺本身的化学结构出发,用该荧光物质作为探针,对比配位前后化合物荧光强度及荧光波长的变化来检测奶制品中的三聚氰胺。这种方法简单直接,既能定性又能定量,具有很大潜力。 一种色谱质谱新技术,与传统的预处理方法相比,不需要萃取、离心等耗时步骤,能大大提高检测效率。灵敏度达到0.5ppm(毫克/公斤),小于招标要求的2ppm。该技术的关键在于迅速的预处理过程,可在10分钟内完成液态奶的三聚氰胺检测。 一种检测三聚氰胺的快捷手段,其检测限可以达到2ppm,符合要求。检测时间在25分钟左右,有较大的推广价值。其关键是如何使用选择性沉淀剂。检测中,**种沉淀剂用来沉淀牛奶中非三聚氰胺类的组分,排除蛋白质等干扰,然后加入第二种沉淀剂后三聚氰胺的阳性反应便可观察。经过分离出的上层清液再加入另外一种选择性沉淀剂。这种沉淀剂对三聚氰胺具有高度选择性和专一性,不受溶液中其他组分干扰,检测结果直接:如果清液变浊则含有三聚氰胺,反之则无。 检测手段众多,究竟哪种能够适应需求,还需要时间来决定。
现实中三聚氰胺的邪恶远远超过了实验室用作检测的,它可能还含有其他对人体更有害的物质,而实验室用于检测的则相对纯净。摆在人们面前的已经不仅仅是三聚氰胺牛奶,更可怕的是人们吃进去的任何东西似乎都沾上了三聚氰胺这个“营养”成分。
目前,标准规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法等检测原料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含量的方法检测*限低,测量结果准确。但样品的前处理十分复杂,尤其对于难以挥发的三聚氰胺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中需要用衍生化试剂,使之变成沸点相对较低的物质,更是增加了检测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