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发生塑化剂事件后,大陆官方和民间加强了对食品、药品、保健品以及包装材料中塑化剂的检测。
保健品中检出DBP和DEP
2011年6月3日,国家药监局的一则通知,让公众进一步意识到了“塑化剂”的威胁。药监局的通知要求,各地暂停生产销售含“邻苯二甲酸酯”的两种保健食品,分别为协和牌灵芝孢子粉片和美中清素牌的多种氨基酸片,对市场上正在销售的这两种产品,要立即下架。
上述两种保健品分别含有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均为卫生部2010年第16号公告中点名的违法食品添加剂。尽管其与中国台湾地区检出的塑化剂(DEHP)略有不同,但同属“塑化剂类”。这也是大陆地区首次在本土产品中查出塑化剂成分。
国家药监局要求,“凡配方中含邻苯二甲酸酯的保健食品,相关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应立即暂停生产,对市场上正在销售的产品立即召回,并即时报告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但“塑化剂”阴影,并不仅仅存在于保健食品之中,在药品中亦可能普遍存在。6月6日,北大医学院免疫学系博士王月丹称:“对塑化剂*为滥用的,应该是药品生产企业。”他列举了多款含DEP成分的药品,包括钙片、阿司匹林等常用药。
塑化剂DEP,是药典2010版中允许的药用辅料之一。此次被停产、下架的两款保健品,均在其成分中注明了含塑化剂成分。事实上,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还是药典2010版中规定的药用辅料之一,主要用于药片包衣的增塑剂。因此,上述两款产品才会在成分中明确列示“塑化剂成分”。一家被处罚企业还声称,“大部分药品和保健品的包衣,都广泛使用了这种材料”。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药品生产过程中,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均是片剂薄膜衣和肠溶空心胶囊的常用配方成分,只要是学药剂的专业人员都知道这个知识,大学的药剂学教材上,也能查到相关内容。”塑化剂,主要用于控制药物在肠道中的释放时间,起缓释作用。
包装材料中塑化剂检测实验
2011年6月7日,信报实验室选用青岛市民常用的塑料餐盒和超薄塑料袋分别进行加热实验,在市民盛放食物的平均温度60℃条件下加热盛放的水,利用色质联(GC-MS仪器,检出微量塑化剂成分。
对于实验的结果,实验人员解释说:“因为加热时间短、温度较低等原因,在60℃下,塑料餐盒和塑料袋对盛放的食物中释放出了微量的塑化剂,在常温下危害并不算太大,但是如果用食用油做实验,塑料餐盒和塑料袋面对滚烫的食用油,释放出来的塑化剂含量将会增多,释放出的塑化剂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塑料袋分为很多品种,如果是聚氯乙烯制作成的塑料袋,不用检测也能判定里面含有较多的塑化剂,这是聚氯乙烯材质塑料袋必须用的原料,至于在不同温度下释放出塑化剂量的大小,这就需要实验来判定了。”青岛大学化学实验中心**实验师马兆立介绍说。专家提醒说:“尽量不要用无任何标志的塑料餐盒和塑料袋盛放食物,尤其是滚烫的汤类和油炸类食品,高温下很容易会出现塑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