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 安全问题由来已久,备受百姓关注。如何通过技术革新,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形成全流程 监管制度?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杨信廷一直在“可 追溯”这条路上不懈探索。
在他看来,可追溯体系是国际公认的质量安全保障手段。尽管我国政府一直在大力推行农产品安全可追溯体系,通过技术手段做到生产、流通、管理和消费全程可追溯,但仍然面临着诸多瓶颈。
攻克核心环节,实现精准追溯
杨信廷总结出了安全可追溯体系的三大瓶颈:一是追溯标识易断链,单一环节的产品编码难以统一,标识防伪能力弱,多环节及多包装转换中标识不能有效衔接;二是生产源头保障弱,生产环节信息技术应用较多,但预警决策能力弱,导致源头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不强;三是全程管控水平低,供应链各环节信息采集手段单一,信息流通不能有效衔接,质量安全全程控制能力薄弱。
为了做到提前防控、减少用药,实时监控、减少腐损,全程管控、精准追溯,近五年,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与物流技术研究,杨信廷带领团队持续加强技术创新,先后主持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科技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欧盟第七框架协议(FP7等项目,不断收获创新成果。
针对农产品追溯编码防伪性差的问题,杨信廷提出了“基于GS1的农产品三段式追溯编码方法”和“基于AES的农产品追溯码分组加密压缩方法”,实现了农产品追溯码的在线赋码和防伪。同时,通过建立基于环境—病/虫情实时监测数据的果蔬主要病虫害预测预警模型,提出了果蔬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数据安全锁定方法;通过开发物流配送过程、交易过程质量安全监控系统等,实现了流通过程信息采集与管理;研制了嵌入式包装标识识读设备,实现了面向政府管理部门的现场监管和面向消费者的实时追溯。
多模式并举,创新成果落地开花
经过13年的研发和示范应用,杨信廷带领团队研发的技术成果已经成功应用到农产品各品类、各供应链各环节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各相关主体,并在11个省市的425个单位开展了示范应用,在应用模式上不断推陈出新。
在天津,“放心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规划,计划用4年时间建设“放心菜”基地40万亩,以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制度化、监管信息化的标准,实现蔬菜质量安全全面提升。目前,该技术成果在天津10个区县级72个乡镇级应用,已覆盖所有涉农区县。与此同时,这一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产品追溯应用模式,也在广州、河南、三门峡等地得到推广。
2017年,针对天津市十三届全运会蔬菜质量安全保障的需求,杨信廷带领团队开发了蔬菜**基地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实现了对生产基地、物流过程、产品检测的全流程管理。
“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提高农业竞争力必然要求产出更安全的农产品、提供更透明的供应链信息、打造更知名的品牌。”杨信廷说,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而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迅速,正在加速向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渗透和应用。他坚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技术将更快更准更便利,迎来又一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