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锋:八种食品安全科普模式 让“谣言止于智者”

百检网 2021-11-15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稽查专员李海锋在2017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上发言。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韩肖/摄
 
      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经济网协办的2017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京举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稽查专员李海锋表示,食药监总局在治理谣言的过程中体会到 科普宣传十分重要,并为此开展了信息化科普等八种模式,以全面提高 消费者食品安全科普素养。
 
  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整体稳中向好,但食品安全的各类谣言仍频繁出现。对此,食药监总局在2017年联合社会各方,在加大防范和治理谣言的工作力度的基础上,打出了多部门协同联动、多平台主动发布监管信息、建立辟谣绿色通道、建立辟谣数据库、鼓励企业担负治理谣言的主体责任、服务媒体提高报道的准确性科学性、依法严厉打击的“组合拳”。
 
  在谣言治理实践中,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深深体会到,在从严监管的同时,要大力加强科普宣传力度,让“谣言止于智者”。
 
  “消费者只有食品安全科学素养提高了,才能具备识谣、辨谣的能力。科学知识跑在谣言的前面,谣言也就无所遁形。”李海锋说。
 
  因此,2017年食药监总局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内容、不同媒介、不同时期,积*探索实践,创新开展了信息化科普、活动式科普等八种方式的的科普宣传。
 
  据李海锋介绍,为打造信息化科普形式,食药监总局通过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科普资源库,搭建新媒体科普传播矩阵,应用短视频、H5、数图等技术手段创新科普内容形式,着力构建“互联网+科普”新格局。
 
  活动式科普则以举办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指导地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组织举办食品安全科普展为主。2017年,中央层面共开展17场重要活动,全国共有6300多万食品从业者、媒体工作者、青少年学生接受了法治、诚信、科普教育。
 
  “针对食品保健食品欺诈与虚假宣传,在专项整治工作中开展执法人员现场揭露式科普。”李海锋说,各级监管部门在日常检查、抽样检验、执法办案等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也会同步开展科普宣传,并及时发布风险解析及消费提示等科普信息,切实推行监管式科普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热点与突发舆情事件对食品安全影响*为广泛。李海锋指出,监管部门对此类事件采取引导式科普的方法,在回应社会关切、引导社会舆论中,着力加强科普工作科学性与时效性,有效疏导公众情绪。
 
  根据公众食品安全的信息需求,食药监总局还大力推行精准科普,做到内容精准、传播精准、人群精准。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总局微信公众号“中国食事药闻”设立的“科普问答”栏目,累计制作播发了38期科普问答。针对公众食品消费误区,直接指导其科学理性消费。
 
  除此之外,李海锋表示,食品安全问题的时令性特点,使安全监管在不同时期和阶段也有不同的工作重点。食药监总局开展了预防野生毒蘑菇中毒等食源性疾病专项科普;为扎实推进食品安全科普的常态化,食药监总局在全系统大力推进食品药品科普基地建设。如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省科技厅将创建国内**“食品药品科普体验馆”,推进基地化科普;为引导新闻媒体及记者科学、理性、客观报道食品安全新闻,委托专业机构专门组织编写了《食药安全新闻报道服务手册》,建立“食品药品传播青年学者联盟”;经常性举办“媒体训练营”等活动,培训食品安全报道的实用知识和技能。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