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的奶剩到2013年的奶荒再到2014年的奶剩,我国乳制品行业“奶荒”“奶剩”交替出现的现象似乎已是市场轮回。7月19日,中国奶业协会和农业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发布的《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7》显示,2016年,全国奶类产量3712万吨,同比下滑4.1%,不禁使人担心这是否是新一轮奶荒的信号。
报告显示,2011年-2016年全国奶类产品的产量分别为3811万吨、3869万吨、3650万吨、3841万吨、3870万吨、3712万吨,总体呈增长态势,只有奶荒的2013年产量明显偏低,而2016年产量也同比下滑4.1%,相对2011年下滑2.6%。其中, 牛奶产量同比下滑4.1%, 羊奶及其他奶类产量同比下滑4.3%。
对此,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王加启报告发布会结束后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我国奶类产品产量的下滑归因于我国奶业结构的调整,对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很多散户小户的技术水平不够,则会逐渐退出市场,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正常过程。
此外,王加启表示,我国奶业发展关键点不是产量的多或者少,而是是否有竞争力,是否能满足消费需求,如果这两方面欠缺则需要调整自身的结构。
确实,在近年来进口奶的冲击下,我国奶业反而转危机为机遇,质量水品不断提升。《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7》显示,2016年,生鲜乳抽检合格率99.8%,乳制品抽检合格率99.5%,在食品中保持**。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合格率98.7%,比2015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
此外,农业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按照农业部统一部署,带领全国45家质检机构,连续9年实施全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监测范围覆盖全国所有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日趋完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截止2016年,累计抽检生鲜乳样品17.8万批次,检测指标包括违法添加物、理化和微生物指标等10余项。生鲜乳抽检结果显示,三聚氰胺等违法添加物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乳蛋白和乳脂肪平均值分别达到3.22g/100g和3.87g/100g,菌落总数平均值降至25万CFU/mL,体细胞数平均值为59.2万个/mL,主要质量卫生指标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
然而,资料显示,我国奶业“奶荒”和“奶剩”现象一直交替出现,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大量奶农杀牛倒奶,2013年全国范围的奶荒爆发,而刚过一年,2014年就出现了奶剩现象。业内人士分析,当出现奶荒时会有大量的奶牛养殖企业进入,大量产奶造成奶剩,亏损后又有大量养殖企业退出,这似乎成了行业无法扭转的铁律。
王加启会后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我国目前奶业一体化的水平比较低,尤其是奶业养殖和奶业加工环节之间的连接比较脆弱,这种脆弱的状况导致了某些季节某些地区出现奶价波动和企业拒收奶等现象,但目前的状况正在逐步改善,整个产业结构正在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奶。
“而要*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养殖和加工一体化,荣辱与共,二是大力开拓消费市场,因为我国目前存在的奶荒和奶剩的现象大部分还是表面的,我国目前的人均消费量远远到不了奶剩的程度,消费市场的开发还远远不够,而这将成为接下来我国奶业发展的重点。”王加启对中国商报记者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