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斛,素有“救命仙草”美誉,一直是 保健食品界的宠儿,在 淘宝、微商、药店等平台都可看到其身影。但在经历高速发展之后,2013年石斛产业却遭遇“寒潮”——市场行情下滑,种植户观望,育苗企业减产或转项……
4年之后,石斛市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寒潮”是否退去,“春天”是否来临?石斛产业如何才能打开更广阔的天空?为此,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专家认为:“对石斛市场的过分自信和盲目跟风是导致石斛遭遇‘寒潮’的重要原因,石斛市场的发展需要一个稳定、规范、健康的环境。”同时,记者了解到,为扩大市场,大部分企业有意将石斛应用到普通食品领域,因此对它通过新 食品原料审批的期待显得*为迫切,石斛产业发展期待“春风”。
1、“救命仙草”功效明确
古时南方民间曾有这样一个传说:每当有人病危时,亲友就会冒着生命危险从悬崖峭壁上采来一种野生植物,捣碎后将其汁液喂入病人口中,可以令其起死回生。这种野生植物就是有“救命仙草”之称的石斛。
石斛是非常名贵稀有的中药材,历代医家都将其尊崇为上品。《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药大辞典》等多部古今药学典籍中都记载了它的药用功能。文献记载,石斛又名仙斛兰韵、不死草、还魂草、金钗花等,茎直立,肉质状肥厚,稍扁的圆柱形,长10~60厘米,粗达1.3厘米。为药用植物,性味甘淡微咸。
石斛是兰科中*大的属,全球约有1500种,广泛分布于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及大洋洲,我国大部分分布于西南、华南等地。目前我国已记载的石斛属植物有76个种,如铁皮石斛、霍山石斛、细茎石斛、梳唇石斛、美花石斛、钩状石斛等。市场上流通的石斛兰主要品种有铁皮石斛、紫山石斛、霍山石斛、金钗石斛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将铁皮石斛作为单一品种收载,充分说明铁皮石斛具有明确的药用功效。已有研究表明,石斛中已知主要成分是粗多糖、石斛碱、甘露糖、毛兰素等。“不同品种石斛的评价指标有所不同。”韶关学院英东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白音说,“已经有研究明确指出,铁皮石斛的主要评价指标是粗多糖物质。不同品种石斛中的粗多糖对人体产生的功效都是一样的。”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丁侃教授多年从事多糖生物活性的研究,他指出,石斛粗多糖对人体有明确的生物活性功能,包括抗氧化,提高人体免疫力,抗肿瘤,降低血糖,保肝,抗疲劳等。丁侃表示,对石斛多糖研究正在深入,期待未来在石斛多糖的靶向性、吸收机制及其在肠道菌群的作用机理上取得突破,实现在现代农业、软饮料等领域的应用。
2、规模发展曾经迅猛
显著而明确的功效是石斛的金字招牌,随着科技进步,石斛从野生资源发展到人工产业化种植,使石斛产业一度迅猛发展。
野生石斛是附生草本,生长环境特殊,并且它的种子细小,没有胚孔,在自然界一般不会萌发成苗,因此自然繁殖率较低。由于无节制地采挖供药用,自然资源枯竭,野生石斛成为珍稀濒危品(物种,其中铁皮石斛被国家列为三级保护品种。为保护野生铁皮石斛资源,我国科技工作者对铁皮石斛的组培、人工栽培以及化学、药理等做了大量研究。20世纪90年代浙江省**开始铁皮石斛产业化探索利用。据报道,到2006年,我国铁皮石斛种植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已经初步实现了石斛从濒危物种到人工种植产业化的初级态势。
后经调研发现,我国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种植石斛。一些本地
商人从中看到商机,纷纷介入石斛的种植。据了解,当时全国有将近70%的石斛产量都来自云南,云南成为石斛的主产区。由此,石斛产业化从浙江起步,在云南壮大,并很快拓展到广西、广东、福建、安徽等地,覆盖石斛所有道地产地,几乎成了南方优势特色产业。从热门的铁皮石斛、金钗石斛、紫皮石斛、霍山石斛种植,发展到刚节石斛、流苏石斛、鼓槌石斛等10多个品种,种植规模快速扩大。据中国中药协会石斛专委会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7月底,我国种植各类石斛从几百亩扩大到12.565万余亩,其中铁皮石斛占50%;紫皮石斛约1.5万亩,云南种植占95%;鼓槌石斛约3000亩,主要分布在云南;金钗石斛约3万亩,分布在四川和贵州。
3、寒潮过后理性回归
任何产业发展过快必然会埋下不良隐患,石斛产业自然也不例外。2013年,石斛产业从2007年高速发展6年后进入转型期,市场行情下滑,种植户观望,育苗企业减产或转项。“*直观的数据是,云南铁皮石斛鲜品价格从上一年的1000元/千克左右,下跌至300元/千克左右。”中国中药协会石斛专委会主任杨明志告诉记者。
究其根源,杨明志认为,石斛从高端消费的奢侈品突然转向成为大众养生品,大众消费习惯还未形成、认知度不高,以及产品深加工等因素影响,石斛整个市场处于“假性饱和”状态,呈现供过于求的表象,导致价格下滑。加上企业不规范宣传,品质差异过大让消费者识别难等业态乱象,*终导致石斛产业发展受到制约。
当时有些业内人士表示对石斛产业今后的发展看不清楚方向,失去信心,称石斛的“冬天”即将来临。但事实上,时隔4年,石斛市场的发展并没有像悲观的业内人士所预期的那样,而是另一番大好形势,坚持下来的依然做的很好,市场行情也呈现出回暖态势。
从种植规模上来看,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各类石斛种植总面积为21.833万亩,铁皮石斛鲜品年总产量约3万吨;铁皮石斛仿野生栽培2万亩,年产鲜品500吨;金钗石斛林下种植8.947万亩;紫皮石斛2.6万亩,年产鲜品4600多吨;霍山石斛3000亩;其他品种石斛5000亩。
记者调查发现,截至2016年底,全国各类石斛总产值约200亿元。石斛的销售遍布各类平台,仅淘宝上就有2000家店铺在经营石斛,天猫店铺有900种石斛商品。种植面积的扩大、网店的迅速发展、产值规模的可观足见石斛目前在市场的火爆程度。
专家表示,2013年以后,业内更为关注种源、品质和安全性,按照《中国药用铁皮石斛标准》进行种植和质量管控,发展仿野生种植,压缩大棚种植,截至2016年总种植规模虽然有所增长,但年总产量基本和2013年持平。
杨明志表示,冷静分析“石斛热”事件,其实未必是件坏事。它让石斛种植户不再盲目跟风,结束了种苗的暴利时代,石斛市场进入全面洗牌时期,种植发展速度也由过去的年增长50%,到如今大棚种植略有下降,仿野生种植缓慢增长的良好趋势。石斛产业发展趋于理性回归,正朝着一条稳步、深远发展和面向大众的广阔大道迈进,前景可期。
4、 普通食品“身份”可待
如何能使石斛产业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如何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市场环境?这是在石斛产业发展过程中必然要思考的问题。业内人士表示,石斛产业的发展,主要包括种植、加工、营销三个环节。种植是石斛产业的基础,成品加工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营销是产业持续发展的保证。
从加工环节来看,石斛已被原卫生部列入《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然而申报一个保健食品许可,门槛高、费用高、时间长,让本就弱小的石斛企业望而却步,况且石斛保健食品对整个产业原料消耗发挥的作用有限,严重制约了石斛产业向深度发展。有些企业将石斛产品应用到普通食品领域,如石斛颗粒冲剂、茶、酒、纯粉、饮片、饮料等产品,但却很难申请到生产许可证,只能打“擦边球”。“如果能给石斛一个普通食品‘身份’该有多好!”这大概是所有石斛企业人的心声。据了解,全国年产铁皮石斛鲜品3万吨左右,大部分被作为大众养生食品消费,至今未发现不良反应报道。“的确,如今石斛产业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于其作为药材和保健食品的市场规模,如果让其有个普通食品的身份,就可以扩大应用范围,做强石斛产业。”杨明志表示。
实际上,石斛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食用历史,一直以“药食同源”的身份被广泛应用于药品和普通食品领域。但古籍上记载,石斛属性寒,不适合作为普通食品,仅被局限于药品和保健食品范围。在民间,人们一直将石斛用来榨汁、泡酒、煲汤、熬茶,甚至做成面条等形式食用。所以,当前批准石斛作为新食品原料对行业来说显得尤为迫切。
业内相关专家对此明确表示,药用植物申报新食品原料是有一定难度的,要出具对人体无毒无害的证明加以证实。有些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但提供不出安全性证据,所以其相关安全性研究工作非常重要,相关部门审批可能需要一段时间。
据了解,铁皮石斛、铁皮石斛原球茎等早在2012年就开始申报新食品原料,目前仅有铁皮石斛叶的申请被受理。专家认为,铁皮石斛作为近几年热捧产品,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一旦申请为新食品原料,将更大规模地满足公众的日常需求,*大程度地推动石斛产业的深度发展。
杨明志指出,经过近几年的转型及市场稳定发展,石斛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奢侈品,已完全符合大众消费的需求,应尽力让石斛产品进入普通的百姓生活,让石斛这一养生的健康产品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他还希望通过专业权威的交易平台,树立一批值得信赖的企业品牌,推出一批优质安全的产品,让消费者有一个放心消费的渠道。
小知识:石斛三种形态的区别
鲜条:新鲜的刚采摘下来的石斛茎(有的会带叶子;
干条:石斛鲜条晒干以后的成品,也叫寸金;
枫斗:取石斛的茎经加工炮制,边烤边扭成螺旋形或弹簧状的石斛小球,目的是为了便于保存和运输。
铁皮枫斗是枫斗中的上品,其初步鉴别方法主要是从外观上、口感上进行鉴别。从外观上说,铁皮枫斗呈铁绿色至黄绿色,大小匀称、美观,有残留的叶鞘纤维,俗称的带丝,表面有光泽,手感沉重,质坚实,易折断,断面平坦,灰白色至灰绿色,略角质状;用其他石斛加工而成的,则颜色呈金黄色、黄色或黄褐色,无光泽或仅现少量光泽,个或大或小,手感轻浮。
从口感上鉴别,铁皮枫斗具有特有的清香味,富含黏液,嚼之,具有浓厚黏滞感,微甘,无渣,无苦味;而其他石斛有的含有黏液,有的基本不含,味淡或微苦,没有清香味,渣多。将枫斗泡于沸水几分钟,待螺旋状枫斗化解开观察,铁皮枫斗呈甘蔗状,节略收缩;非铁皮枫斗成条状,不收缩。
枫斗的药用价值和新鲜石斛是一样的,两者的不同在于枫斗的保存时间要长些,并且是石斛原料的初加工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