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6年以来,中国农业长期实现增产,粮食产量更是实现“十一连增”。这固然为
这一判断的依据在于人口增长、城市化推进,特别是人均GDP还在增长。根据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经验,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的时候,国民的膳食结构才基本上定型,但是中国目前人均GDP仅为7千美元。叶兴庆称,中国现在离这个过程还很远。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随着城乡居民增长,膳食结构还要变化。
需求端尽管增长强劲,但是现实仍然不容乐观。
论坛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领导称,中国粮食产量“十一连增”的背后,农业农村积累了****的矛盾和问题。比如,由于国内外粮价倒挂,出现了“进口入市、收购入库”的怪事。
具体来说,进口的粮食因为价格低进入了市场,结果国内收购的粮食因为价格高成为库存。该领导称,当前全国粮食库存已经达到历史高点,有些地方出现粮食“卖不动、存不下、收不了”的局面。新的收获季压力很大。
而对于粮价倒挂导致的进口增加,叶兴庆表示,这不是暂时性现象,今后恐怕是常态。由于人多地少的国情,让农产品(27.79 +3.27%,咨询成本,特别是人工成本,以及*近几年的土地成本,都在明显上升。
上述中农办领导称,从多年实践看,凡是粮食丰收,农产品供求过多的时候,调结构转方式的呼声就高动作就大,反之,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市场供给出现问题的时候,就回归以粮为主,产粮为先,这一周期律应该要被打破。“如果还是不计代价保粮食,一门心思搞产量,发展方式是转变不过来的。”
从2004年开始,我国的农业比较优势开始减弱。中国已经连续11年出现农产品贸易赤字,去年超过500亿美元。其中,稻谷、小麦、玉米都实现净进口。在畜产品中,猪肉、牛肉、羊肉现在都趋于净进口,去年奶粉净进口105万吨。
在新的形势下,中央确立“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安全”的粮食安全新战略。但上述中农办领导也强调,“以我为主,立足国内”并不是排斥进口国外。他认为,保障粮食安全,完全靠自我资源,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保障粮食安全也要算代价,讲性价比。在过度强调高自给率,搞以粮食为刚性的农业,为所谓**安全不计后果,是得不偿失的。
叶兴庆说,正在谋划的“十三五”规划,对下一个阶段中国的农业政策体系要进行反思,也要进行重新构造。核心就是要从政策导向向竞争力导向改革,要从五个方向去做。
一是,经营规范的问题。政府发布文件,引导土地流转,重点支持规模经营。山东供销社的土地托管加农业社会化服务,这将是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重要途径。
二是,要建立竞争力导向的农业建设体系,重构农产品价格形成体制机制。
三是,农业补贴问题。2015年,政府开始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具体是指,自2004年起,国家先后实施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三项补贴政策。调整举措为,将2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资金和农业“三项补贴”增量资金,按照统一调整完善政策的要求集中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将8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用于耕地地力保护。
四是,调结构的问题。优化结构,提高农业竞争力。
五是,合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