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倒奶卖牛是苦涩的“传说”
“河北奶农每日倒奶百斤以上”、“北高里村养牛小区附近田间地头没有发现倾倒
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因为政府部门及时督促企业采取“兜底”措施,一度出现的“交奶难”现象在河北省并未蔓延。然而,这场被及时“化解”的危机却让业界更加焦虑:不加快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一轮接一轮的“倒奶杀牛”,将仍然是散养户奶农们无法摆脱的魔咒。
寻找“李娟”
1月13日早晨,记者从石家庄出发一路向北,驱车1小时来到了“打架舆情”消息的发源地——行唐县城南部的北高里村。
位于太行浅山区的行唐县是华北地区*大的奶牛养殖基地县,而位于该县只里乡的北高里村,其实算不上县里的“养牛大村”。村民们告诉记者,村里规模较大的养牛小区,只有3个。
从1月6日开始,这个小村落因为一个化名“李娟”的奶农成了舆论关注的热点。北京某媒体报道称:
从2014年11月下旬开始,李娟以均价9000元左右陆续卖掉贷款买了半年多的5头奶牛,赔进去3.5万元。因为鲜奶卖不完,村里部分奶农平均每天倒掉的鲜奶近100公斤,有的甚至直接把鲜奶以1元/公斤价格卖给养猪农户喂猪。
然而,记者走访旺源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等村里3个养殖小区,都没有找到倒奶的“李娟”。奶农们众口一词:我们这儿没倒过奶,也没听说别人倒过。
奶农们更愿意向记者肯定的是:从本月7日起,每天产的鲜奶差不多都能按每公斤3.1元的价格交上去。
尽管没有人站出来承认自己是“李娟”,但危机确实存在。记者走访该县安香、西秀等地养牛小区或散户了解到,因为收奶的开价越来越低,规模小的小区“奶牛都卖得差不多了”。
“卖一回我哭一回。一头牛怀孕9个月才能下小牛。从下小牛到能出奶得两年多,哪能不心疼。”1月14日,看起来粗拉拉的奶农王兴国抹起了眼泪。
王兴国是石家庄南部奶牛养殖县——元氏县姬村镇附近一家养殖小区的奶农。去年*后一周的7天时间里,王兴国以6000元的价格贱卖了6头牛,这些牛*初都是以每头1.6万元左右的价格贷款买的。
奶农马聚霞面对记者直言不讳:自己其实和“李娟”差不多。半个多月前,挤出来的鲜奶卖不出去、储奶罐里盛不下,就往田里倒。
倒奶卖牛情况一出现,就引起了行业协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关切。河北省奶业协会秘书长袁运生告诉记者,去年12月27日,河北省畜牧兽医局已就此向全省奶牛养殖场户发出奶牛养殖形势预警通告。12月31日,河北省奶协约谈部分乳品企业、奶源经理,要求企业提高自律,不得降级压价、限收拒收,损害奶农利益,动摇奶业发展基础。
1月8日,农业部也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协调督促乳品企业履行收购合同,维护生鲜乳正常收购秩序,帮助奶农渡过难关。
一个被各方较为认可的说法是:因为及时干预,发生在河北部分养牛散户、小户中的倒奶卖牛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然而,从全国范围来看,此类现象却并不鲜见:两个多月来,包括北京延庆、山东潍坊、河北元氏以及山西、江苏、青海、广东等地,均出现散户奶农倒奶卖牛事件。
散养户日子不好过
按照以往的规律,这个季节奶价本该上涨的,但今年不是。
河北省行唐县奶业协会理事长卢文学直言,这个冬天,散养户奶农的日子不好过。
一份农业部门的行情监测图显示,生鲜乳价格已连续10个月呈下跌态势。
2014年*后一周生鲜奶市场价格数据显示,内蒙古、河北等全国十个奶牛主产省区生鲜乳平均价格已经从4.26元/公斤降至3.75元。到今年1月**周,全国主产区生鲜乳价格降至每公斤3.67元,同比下降12.4%。“鲜奶的价格比矿泉水还低。”据山东省奶业协会会长张志民透露,山东部分地区鲜奶已经降至1元钱每公斤。
鲜奶收购价格一路下跌,几近冰点,养殖成本却居高不下。
奶农王兴国的账是这样算的:购进一头牛的价格一般在1.7万元左右,每头产奶牛每天大约要吃35公斤粮草,按粮3元/公斤、草0.5元/公斤、50%的粮草配比来计算,光是饲料成本**就要花掉差不多60元。“30头牛每天光饲料这一块的成本就要赔进去一千多元。”“过去两个月,迫于产品大量积压无法销售等压力,旺旺总部确曾要求分公司鲜奶收购量降至以往的80%。”1月13日,旺旺集团石家庄分公司一位负责人强调,从本月6日起,旺旺已经对合作小区的生鲜乳做到“应收尽收”。
记者走访元氏、行唐等地养殖小区了解到,至少从12月中旬起,部分乳企就曾通知散养户或养殖小区减量收奶,个别厂家则在合同到期之后不再与小区续签合同。
“鲜奶卖不掉,可牛每天还在产奶。牛奶挤下后,*多只能保存两个小时。按相关法规,没经过检测的鲜奶是不能销售的。*终无法处理的鲜奶,只能倒掉。”元氏县奶协一位不愿具名的负责人如此解释。“从贷款买牛到咬牙卖牛,拢共还不到一年时间呢!”和“李娟”一样,行唐县西秀村奶农周梅琢磨不清行情咋变得这么快。
从2013年“奶荒牛贵”到今天“倒奶杀牛”,业界有观点称,至少从局部来看,这个行业正遭遇3年一次的周期性阵痛:
2011年,奶源过剩,奶价下跌,奶农倒奶杀牛退市导致奶牛存栏量减少;2012年,奶源紧张,奶价上涨,奶农开始观望;2013年,奶源紧张加剧,奶价大涨,大量散户买牛入市。许多企业开始囤积原料。2014年,奶价下跌,囤积的原料被抛售,奶农倒奶杀牛退市……
河北奶协袁运生秘书长分析认为,2013年奶荒之后,国内养牛跟风势头强劲,奶农、企业甚至社会资本积*性很高,奶牛扩群、乳企建厂,奶源供不应求的情况逐步扭转为供大于求。而随着大型乳企自有牧场已成规模,乳企对散户奶源的需求,随之大幅减少。
洋奶粉的冲击
“进口奶源的冲击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与袁运生强调的这一观点类似,乳业专家王丁棉也认为,国内乳企自控奶源大幅提高,只是“倒奶”的内因,而进口奶冲击乃至全球原奶价格暴跌则是倒奶事件频发的外因。“内外交困,让散户奶农倍感寒意”。
资料显示,进口奶粉原料价格现在平均降至2万元/吨。乳企选择进口奶粉原料的成本要低于选用国产鲜奶源。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1-9月份,全国乳制品进口量共计149.86万吨,同比增长36.5%。其中,液态奶累计进口量达24.64万吨,同比增长70.8%。
而按袁运生秘书长的分析,这些数字如果换算成原奶,大约是850万吨,相当于140万头奶牛一年的产量。“有些企业的奶粉,可以用到2015年的下半年。”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济南试验站站长赵鲲如是说。
大量进口的洋奶粉“消化”到了哪里?广东省奶业协会名誉会长关伟昆向有关部门及行业组织提出的一个建议从另一个侧面给出了答案——他呼吁有关部门应切实采取措施引导乳企多用生奶来生产鲜牛奶,减少复原奶的使用,引导消费者饮用高品质的鲜牛奶。
按2010年公布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巴氏杀菌乳不许使用复原乳,其他使用复原乳的液体乳,需明确标识。而在市售的众多液态奶、酸奶产品中,可见“复原乳”标识的其实并不多见。
“花买鲜奶的钱买名不副实的产品,消费者的知情权受损。喝奶的、养牛的、产奶的都吃亏。”中消协理事、河北经贸大学卢嘉瑞教授认为,如何与国际市场的“狼”共舞,行业与政府都要仔细思量。
转型阵痛不可避免
“消费者对国产乳业的信任危机还在继续;养殖方式粗放落后;养殖与加工一体化程度低。”袁运生认为,奶价下跌暴露出我国乳品行业的脆弱,而诸如“倒奶杀牛”风波,折射出的是奶业转型时期难以避免的阵痛。
农业部奶业办公室副主任邓兴照分析指出,“奶少时抢奶,奶多时拒收”,是乳企和奶农失衡关系的真实写照,根子就在于与奶业发达国家大都实行养、加、销一体化经营不同,我国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脱节。
邓兴照认为,有关方面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奶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扶持奶农合作社发展,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和整体竞争力,引导奶农向标准化规模养殖方向发展,引导中国乳业向现代乳业转变。“实现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宜操之过急。既要大力推动一体化奶业进程,又要防止在奶牛养殖小区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大量杀牛、卖牛现象,造成行业失衡和其他社会问题。”袁运生认为,眼下重点还是应该着眼于以建立养殖、加工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生鲜乳价格协调会为载体,以第三方生鲜乳质量检测为手段,兼顾奶农与乳品企业利益,围绕共同提高牛奶品质,实行价格共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同时,通过严格监管、合理疏导,引导养殖方式的改变。
1月15日,雾霾没有完全散净。行唐县一家奶牛养殖小区的老板刘根平看着屋外存养的几百头奶牛显得有些焦虑。“不转型马上就会死”,可300多万元的改造资金,让他不知如何能更稳妥地把握未来。
而县里*早进行改造升级的希望养牛小区老板、行唐县奶协卢文学,还记挂着改造带来的600多万元借款。他说,现在形势不好,但要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