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专家科学解读评估2014年食品安全热点 微生物污染事件上升

百检网 2021-11-15

    微生物污染事件上升 食品监管世界接轨

    权威专家科学解读评估2014年食品安全热点

    微生物、食品添加剂、重金属、转基因等成为2014年食品安全热点词。2014年的38个食品安全热点中,不属于食品安全事件的热点占65.8%……1月13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14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举办。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对上海福喜事件、台湾地沟油事件等多个食品安全热点事件进行了解析。陈君石等4位院士及多位专家共同认为,微生物污染、重金属超标等常态食品安全事件是2014年主要食品安全问题,并且这一类问题将是未来我国食品工业主要的安全问题,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全热点媒体沟通会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连续第四年组织专家对食品安全热点进行深入解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表示,专家们对于每年的食品安全热点事件不仅仅是解析,主要是在年复一年的评估中,探寻相关规律,判断中国食品安全的热点走向,形成重要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科学积累。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司副司长申敬旺表示,食品安全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少食品安全热点并非真正的食品安全事件。与去年相比,此次沟通会专家阵容更强大,对食品安全热点的解读更深入,不仅有助于向公众正确传播科普知识,同时也搭建了专家与媒体的互动平台,有助于媒体形成科学的思维理念,即“求真”的思维。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要问“是真的吗”。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指出,此次沟通会不仅仅是简单地解读食品安全问题的是与非,而是把重心放在老百姓关注的问题上,如微生物污染,目的是更好地引导老百姓关注真正的食品安全问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每年解读会涉及的食品掺假,即食品欺诈问题,在国际上普遍存在。从技术角度来看,食品掺假与食品安全并非同一性质,多数情况下并不影响消费者健康,而真正的食品安全事件会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危害。但从监管角度来讲,由于食品掺假严重影响消费信心,因此被纳入食品安全监管范畴。

    深剖析

    肉制品白酒等

    成食品安全热点领域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新统计显示,2014年1—12月的38个热点中,大陆地区的热点28个,占比73.7%,境外(包括我国台湾、我国香港地区热点10个,占比26.3%。38个热点中,不属于食品安全事件的热点25个,占65.8%;属于食品安全事件的热点9个,占23.7%;针对潜在风险的预警提示4个,占10.5%。在确认为食品安全事件的9个热点中,分布在我国大陆的4个热点和境外(包括我国香港、我国台湾的5个热点的比例是44:56。以上统计数据再一次明确显示,食品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

    热点分布领域方面,38个热点中,共涉及肉制品等12个主要行业,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热点行业包括7个,即肉制品、白酒、休闲食品、油脂、主粮、乳制品。餐饮业作为非工业食品类别,百姓对其关注度首次呈增长趋势。

    38个热点中,涉及的关键词主要包括7类,即微生物、食品添加剂、重金属、转基因、塑化剂、地沟油、反式脂肪酸。

    值得关注的是,微生物首次列为**热点。有专家指出,这显示出媒体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点,正逐渐回归中国食品安全的真实状况,与全球食品安全面临的问题相吻合。

    此外,此次媒体沟通会上,还首次增加了食用烧烤食品、预防河鲀毒素中毒等风险预警,凸显了监管部门从危机应对到风险预防的正确思路。

    接地气

    关注媒体报道

    找准食品安全热点

    据了解,从2013年11月起,由国家食药监总局食品监管三司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开始针对每周的食品安全热点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逐一进行解读。2013年11月15日至2014年12月31日,共完成43期49个热点的风险解析。其中,2014年全年完成了对38个热点的解读。

    与往年不同的是,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此次对2014年食品安全事件的解读,不再是简单的“是”或“不是”,而是从媒体关注的热点中,提炼出关键词,找出共性问题,由学术界给予科学、准确、专业的解读,并通过媒体,回应消费者的关切,力图以中国食品安全的新视角,直面食品安全的持久战。

    很权威

    57位权威专家

    参与热点解读

    记者了解到,对2014年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的解读,延续了以往的风格,即“权威、专业”。

    近年来,食品安全热点事件始终是公众关注的焦点。科学、准确地解读这些事件是公众共同期待的。如何做好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的权威解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对全国专家资源进行了充分挖掘。以2014年完成的38个食品安全热点解读为例,共计57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权威专家参与热点解析工作。这57位专家来自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农业部及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北京市食品科学研究院、北京工商大学等几十所高校及科研院所。57位专家各有所长,研究领域涵盖风险评估、食品加工、食品发酵、营养安全等。

    更科学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

    步入与世界接轨“常态

    ”中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思路与模式,日趋科学、有序,对危机的处理更加从容。“孟素荷指出,通过对2014年食品安全热点的解析不难看出这一点。2014年出现的诸多食品安全隐患,如调配酱油、熟肉制品、蜂蜜违规添加甜蜜素、桶装水问题等,均是在政府主导的两次大规模抽检中及时发现问题、向行业提出预警并逐一解决的,链条的衔接相对完整。在对2014年食品安全事件(如上海福喜事件的执法中,较之以往更加从容、有序。中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及召回制度的实施等,正进入与世界接轨的”常态“,2014年是个重要的转折。

    另外,影响中国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农产品原料污染问题尚未有效化解。原料污染必然传导到产品污染,且这种困局短期内难以有效化解。食品安全应下功夫从产业链前端发力,从优质原料入手。2013年—2014年的欧洲马肉风波影响巨大。食品造假则是影响中国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毒瘤。

    值得提醒的是,2015年,当中国食品工业增速整体放缓、利润下滑时,造假和偷工减料会有所抬头,应予以警惕、揭露和处罚。

    违法事件比例显著下降,微生物等食品安全常态安全事件发生比例上升。2013年确认的食品安全事件中由于生产者违法引起的共3起,2014年确认的食品安全事件中由于生产者违法引起的仅1起。这归因于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不断推进,食品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此外,媒体的报道渐趋客观,但中国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犹存。重铸信任之路,既要认真夯实基础,又需由政府出面,推进大规模、公益性的公众科普。诸多非食品安全事件需要通过公众科普进行有效沟通。

    孟素荷指出,多年来坚持组织专家对食品安全热点进行解读,力图在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中,用权威专家的科学观点,填补”信息真空“,力求严谨、准确地表达”科技界共识“,夯实中国食品安全的科学基础。详细报道见本期四版 (本报记者 王薇/文 唐卫/摄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