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10日讯(记者 王城"从2013年媒体关注的食品安全热点事件来看,关注点正逐渐深入到中国食品安全的本源,原料污染与恶意造假是2013年的关键词。"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在1月9日召开的2013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上表示。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望月/摄
12个热点事件真实反映社会担忧
孟素荷表示,食品安全是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活动希望以科学的真实化解百姓的疑虑,通过科技界与媒体的声音放大正能量,共同填补消费者与科学真相之间的"信息真空".这也是学会连续3年举办同一主题的活动。
据悉,为了能够较真实地反应社会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和焦虑,真实反映2013年国内外食品安全整体发展趋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中国经济网等媒体进行了合作,从食品安全专家与媒体两个层面对食品安全热点数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通过综合分析各大门户网站新闻点击量、微博传播量、网帖评论量等相关数据筛选出,新西兰奶粉检出双氰胺、镉大米、美素奶粉疑云、农夫山泉被指生产标准不如自来水、掺假羊肉、三品牌奶粉检出反式脂肪酸、对胶原蛋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质疑、肯德基和真功夫等冰块菌落超标、瞎果门、"地沟油变身食品原料,百余企业涉案"、方便面被曝含重金属、纸塑包装疑似迁移出塑化剂共计12个热点事件。
孟素荷表示,通过对2011-2013年食品安全热点事件梳理显示,对食品安全热点事件从2011年聚焦于方便食品和非法添加,到2012年关注标准与过程控制,而2013年的舆情则聚集于原料污染与恶意造假。孟素荷表示,从"非法添加"到"过程控制",再到"原料安全",2011-2013年食品安全热点事件重心的转移,不仅显示了各方逐渐形成的"由危机应对到风险预防"的认知过程;也显示了向产业链前端延伸的溯源轨迹;同时显示出舆情的关注点总体上与中国食品安全的着力点相衔接;并与2013年中央对"食品安全的关键在源头"的判断相吻合。
镉大米、掺假羊肉等4个是真正的食品安全事件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员王竹天。望月/摄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助理王竹天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罗云波、胡小松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魏益民教授等在内的十余位权威专家从科学的视角对2013年国内食品安全热点进行了逐一解读和分析。专家们认为,镉大米、掺假羊肉、美素奶粉疑云、"地沟油变身食品原料,百余企业涉案"4个是真正的食品安全事件。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魏益民点评认为,镉大米事件属于湖南省局部地区在受镉污染的土壤上种植的水稻加工的大米,或使用这种大米制作米制品导致的镉超标问题。
魏益民建议,政府应高度关注环境污染治理问题,也必须认识到环境治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同时,还需要加强对"问题大米"的监管,防止其流向餐桌。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罗云波。望月/摄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罗云波点评"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了美素丽儿奶粉涉嫌造假事件"认为,这是一起在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中典型的知假造假的违法犯罪行为。
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王守伟认定"去年5月江苏江阴犯罪嫌疑人卫某等以狐狸、水貂等未经检验检疫的动物肉制品制售的假羊肉"的事件为食品安全事件。他建议,"餐饮和肉品加工企业应加强自律;同时要逐步加强肉类掺假定性和量化鉴别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2013年10月9号,涉及117家大中型食品企业以及个人粮油点的特大地沟油案在浙江省连云港中级人民法院宣判。"对此全国粮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油料及油脂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王兴国认为,这显然是一起食品安全事件。他建议,"应建立起原料生产、成品加工、商业批发零售等环节安全生产追溯系统,实现食用油从农田到餐桌全程信息的透明化。"
食品安全热点多为信息真空造成误读
而对于其他8个食品安全热点,专家们点评认为不是食品安全事件。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元晓梅认为,新西兰奶粉中双氰氨污染是由于使用了双氰氨的肥料造成的微量的残留,远低于欧盟的残留标准不构成健康风险。
上海交通大学中美食品安全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史贤明认为,"农夫山泉被指生产标准不如自来水"事件,是企业在标准使用上存在不当之处,但产品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非食品安全事件。
"对于香港检出国产三品牌奶粉检出反式脂肪酸"事件,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员李宁指出,此次媒体报道中的3款国产婴儿配方奶粉中检出反式脂肪酸是天然带入的,不是人为添加的,符合我国相关标准。
"对胶原蛋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质疑"的报道,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八方表示,应科学认识胶原蛋白和正确对待胶原蛋白产业,对个别企业在经营中的不当行为,应该有针对性监督与批评,不应全盘否定胶原蛋白。
而对于肯德基和真功夫等冰块菌落超标,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刘秀梅认为,未检测致病菌检出、未发生人群健康不良事件,不属于食品安全事件。她表示,现场制作的冰块,是将生活饮用水经制冰机加工而成,无论是流动的空气,或是制冰设备的清洁、取冰环节等都可能带来菌数的增加。因此,报道中引用的GB2579《冷冻饮品卫生标准》适用于加工、商品供应的食用冰块,而不适用于餐饮企业现场制作的冰块。
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小松。望月/摄
对于瞎果门事件,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小松认为,我国国家标准GB/T18963-2012《浓缩苹果汁》规定了"苹果应成熟、洁净、无落地果,腐烂率小于5%."并对原料腐烂率检查制定了严格的抽样规则,以保证抽取样品具有代表性。因此,质量安全控制和管理规范的果汁加工企业,在原料分选和清洗环节均进行严格控制,使原料腐烂率符合标准。以原料收购环节存在的腐烂、落地果现象即判断"瞎果"被直接用于榨汁依据不足,不属于食品安全事件。
对于"方便面被曝含重金属"事件,食物中天然存在重金属,检出并一定有害。我国对食品中的重金属限量有明确规定,此次台湾方便面酱包中检出的重金属含量远低于我国以上相关限量标准,不属于食品安全事件。
对于"纸塑包装疑似迁移出塑化剂"事件,王竹天表示,国家相关部门对方便面进行了抽检,发现根本不存在塑化剂超标的问题。国家对所有的进入到食品包装的材料和物质都是进行过非常严格的一些风险评估。也就是说我们进行了*其严格的条件进行实验,根本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的风险,只要是按照国家标准所使用的包材,我们都应该放心和安全的使用。
方便食品、标准、原料污染与过程控制及乳品是四大关注热点
"2011-2013年36个食品安全事件的分布是突发的、散点的,涉及到影响食品安全的各个领域。"孟素荷分析,以下重点领域受关注较多:一是以传统食品工业化为特征的中国方便食品产业占28%.中国传统食品制作的复杂性,导致传统食品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安全性评价正在成为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中的独特问题;二是对标准的争论与质疑,占17%;三是涉及原料污染与过程控制的事件也占到11%;此外,乳制品行业始终受到高度关注,亦占11%.以婴幼儿奶粉为代表的中国食品依然缺乏消费者的足够信任,任何与食品安全相关的负面报道总能引起消费者的*度恐慌,也是中国食品安全"信任危机"的浓缩。
孟素荷同时指出,热点问题的爆发与应急科普过程,无意间也是食品科学的传播过程,但行业需要反思的是:企业只重市场开拓,对产品的健康与安全研究不足,忽视公众科普;科技界对中国传统食品工业化的自主深入研究尚未整体真正到位;公众科普应体现公益特征;标准研究应与产品创新和安全研究同时起步。
食品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刘秀梅。望月/摄
会上,**食品微生物专家刘秀梅研究员、渤海大学副校长励建荣教授对2013年国外食品安全的热点进行了回顾分析,国际知名专家、美国农业部原副部长任筑山博士进行了点评。2013年国际食品安全的总体特征和趋势主要表现为:
一是微生物污染导致的食源性疾病依然占食品安全事件的主体。遍布美国15个州的冷冻比萨、玉米粉饼和马苏里拉奶酪导致的大肠杆菌O121 疫情,俄罗斯学校食的肉饼、鸡蛋饼被沙门氏菌污染引起食物中毒,美国男童饮水后感染了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而死亡等都是因微生物污染导致食源性疾病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
二是原料、水源和加工等过程中的化学性污染是全球面临的难题。这些体现在荷兰牛奶和美国狗粮污染黄曲霉毒素,法国瓶装水中药物残留,巴西原料牛奶掺入尿素和甲醛,泰国大米中含溴甲烷等事件中。一方面是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另一方面是由此引发的对环境、生态的负面影响应引起全人类的关注。
三是诚信缺失的恶意造假也在横扫发达国家。欧洲"挂牛头卖马肉",英国清真鸡肉肠和汉堡中掺猪肉,日本食材虚假标识,德国掺腐败肉等造假劣行均发生于发达国家。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食品安全问题已经突破国界,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广泛存在,不仅损害人类健康,更有损行业和国家的形象。由此,强化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不仅需要政府加强法制化监督管理,企业加强诚信意识,科技界加强对食品安全的基础科学研究,更需要媒体传递科学的信息。正视食品安全带给人类的挑战,需要政府、产业、科技、媒体各方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