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这一尴尬现实和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复盛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化学品
4.5万种化学物质仅有一个条例 化学品法律层面监管严重滞后
来自首届全国检验检疫学术报告会上数据显示,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化学品有700万种之多,而进入环境的化学物质已达10万种.
魏复盛告诉记者,我国已生产和上市销售的现有化学物质大约有4.5万种,其中约有3700种属于危险化学品,有300多种属于剧毒化学品.作为一个化工品进出口大国,我国大约100多种化学产品世界产量**.但与之*不相称的却是,我国对化学品的监管只有一部国务院关于《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对于这仅有的一部条例,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化学品安全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陈会明告诉记者,这部颁发于2002年监管条例,主要限制的还是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运输.今年3月经过修订后才增加了对使用、经营者的一些监管.而在欧洲,2006年至今年,连续发布的化学品监管法规就有三部.
"我国关于化学品监管在法律层面远远滞后,随着我们和国际的接轨,在这一方面和全球是有距离的."魏复盛表示.
我国缺乏完备的化学品安全测试和风险评价体系
早在2005年化工业产值就被中国赶超的欧盟,对化学品的监管像食品、药品一样,是并行的"三驾马车".据陈会明介绍,欧盟不仅有专门化学品管理机构,仅管理化学品的官员就达500人.所有的化学品进入市场前都要经过系统的安全测试和风险评价,通过风险评价确定其用途,并将数据提交给管理部门.但目前,我国并没有这套程序.
陈会明告诉记者,我国目前对化学品的管理只有一个环保部污染防治司下属的化学品管理处,监管重点是进出口的化工品.
在环保部官方网站上,记者看到"化学品环境管理处"主要职责包括:组织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价追踪;筛选和公布重点控制的化学品目录;承担化学品进出口、新化学物质登记等.
魏复盛院士也表示:"化学品上市,要使用必须得到许可.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好多都没有批准,甚至都找不到人批准.国家批准的话就要有安全试验数据和风险评价,然后再确定你能不能用?怎么用?用多少?但是由于很多原因,我们现在还缺乏相应的完备体系."
对待化学品要一分为二 食品添加剂没有"原罪"
监管的缺失让明确不能用于食品的化学品渗透到食品领域,并引发了一个又一个食品安全事件.在不能辨别"谁是谁非"的情况下,很多公众开始拒绝食品添加剂.浙江绍兴19个知名饭店的大厨更是掀起了一场"裸烹"运动,向市民承诺,以后做菜不使用任何人工添加剂,并愿意接受大家的监督.食品专家表示,添加剂并没有"原罪",目前市民普遍对添加剂的抵触是一种误解,是少数人的非法使用非食用物质和滥用让添加剂背了黑锅.作为食品工业不可或缺的"一员",许多食品添加剂都有自己的独特用途如果不添加抗氧化剂、防腐剂,很多食物甚至过不了**就会腐烂变质,对于现代食品工业而言,添加剂是**的"功臣". 魏复盛告诉记者,对化学品不要以"有"和"无"论是非,一定要一分为二,正确的使用会给人带来好处,错误的使用会给人带来灾难.如果违规添加或者加入量超过了允许范围,就会产生危害.比如三聚氰胺,作为化工原料,可用于塑料、涂料、粘合剂、食品包装材料的生产.可能从环境、食品包装材料等途径进入到食品中,但其含量很低.儿童奶粉小于每公斤1毫克是合乎标准的,但是有意地加进去代替蛋白,就会危害儿童的身体健康.
对于由化学品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陈会明提出了独到的观点:"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角度来看食品安全事件呢?包括三聚氰胺,包括塑化剂都是非法添加物,既然是非法添加物,它跟食品就没有关系,是化工原料监管的源头出了问题.为什么市场准入没有严格监管起来?在西方都是通过化学品的立法把它确定下来的.你必须向监管机构上报相关数据,你必须要做风险评价,必须要确定它的用途,如果这条链条完整了,那么,由此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就会少很多."
对于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两位专家都表示,除了要从源头上加强对化学品的监管,还应该加大非法添加者的违法成本.
近年来部分重大化学品中毒事件
席卷全台的"塑化剂风暴"
2011年3月,台湾食品药品管理部门一名检测员在给某公司益生菌做例行检测时,发现了一种本不该出现在食品中的塑化剂DEHP.DEHP是一种工业原料,普遍用于塑胶材料的塑化剂,在台湾被确认为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为非食用物质,不得用于食品生产加工.
含"瘦肉精"的猪肉
2011年,央视3.15晚会曝光双汇肉制品含有"瘦肉精".这场食品安全事件愈演愈烈,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瘦肉精"专项整治方案》,4月12日,公安部通报共抓获犯罪嫌疑人96名,收缴"瘦肉精" 400余公斤.国内外的相关科学研究表明,食用含有 "瘦肉精"的肉,常见有恶心、头晕、四肢无力、手颤等中毒症状.长期食用则有可能导致染色体畸变,会诱发恶性肿瘤.
浸泡福尔马林的"问题银鱼"
2011年4月,青岛市城阳质监局接到市民举报,在一间民房内查获大量浸泡福尔马林的"问题银鱼".福尔马林是"甲醛"的水溶液,正常人体接触,轻则皮肤过敏、眼睛刺痛,重则致癌,甚至致命.另外,福尔马林会造成细胞的变性,可能引起生物畸形.
三聚氰胺毒奶粉
2008年9月11日,一条名为《甘肃14名婴儿疑喝"三鹿"奶粉致肾病》的新闻,使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开始浮出水面.2008年9月12日,卫生部通报受污染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致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事实初步认定.三聚氰胺事件爆发.随后,各地公安机关共立案侦查与三鹿奶粉事件相关的刑事案件4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42名,逮捕 60人.三聚氰胺作为化工原料,可用于塑料、涂料、粘合剂、食品包装材料的生产.
延伸阅读
美国:复杂的申请过程提高了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成本
美国是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大国,目前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3200余种.美国对添加剂有着完善的监管制度,这一工作由"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完成.按规定,只有经过评价和公布的食品添加剂才能生产和应用,否则会被认定为不安全,加入了不安全添加剂的食品禁止销售.
在美国,食品添加剂的审批十分严格,使用者必须提出申请.申请书包括的内容十分复杂.烦琐的审批程序不但可确保添加剂的安全使用,而且提高了使用添加剂的成本,企业和工厂对添加剂的使用会格外小心.而且一种食品添加剂在被批准使用后,隔若干年后,安全性会被重新评价和公布.这一系列复杂的申请过程无形中提高了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成本,进而提高其使用安全性.比如氧化铁在许多国家都可以当作食品着色剂使用,而在美国只被允许用在化妆品中.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允许限量使用的富马酸钙,在美国也被认为安全性未能确认而根本不允许应用于食品调味剂和香水.
英国:信息公开避免原料危害
英国食品标准局是政府机构,统一制定和管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当对某种食品添加剂使用存在多方争议时,英国食品标准局的处理方式非常透明,即公开介绍多个机构的不同观点,还建立一个自愿禁用某些食品添加剂的食品企业名单.食品生产者如希望避开这些添加剂可能带来的危害,可主动选择禁用,并将自己加入到企业名单中.当信息公开透明地公布之后,消费者就可以放心地自主选择了.为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欧盟规定,食品标签上必须列出所有成分,并按重量排列.不能笼统地仅标明是某一大类,还必须在包装*显眼的地方用粗体字标明,不得让消费者产生误解.此外,添加剂可能造成的过敏性反应也要在食品外包装上标明,以提醒消费者.几乎每款食品包装背后会有一个过敏提示的"惊叹号",标有该食品含有什么成分可能会导致过敏.另外,食品安全的违法行为处罚相当严厉,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可能会受到无上限罚款和2年监禁,因此商家多数比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