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了大鱼大肉吃得多了,很容易成酸性体质,酸性体质致病是人们的一贯认识。 但年底一种“酸性体质致病是伪科学”的论调出现,颠覆着人们以前的认识,酸性体质致病有没有科学依据?
食品调节酸碱平衡是商家噱头
人体“酸碱体质说”是一条流传甚广的“理论”,其认为人类的大部分疾病是由“酸性体质”造成的,因其迎合了部分人对待饮食和健康的某种心理,加上一些保健品商贩的推波助澜,经过反复的传播和再加工,俨然成为一条流行的“医学常识”。
现在很多的食品广告明确注明属弱碱性,能起到调节人体酸碱平衡的作用。对此,郝小元说:“这完全是商家的噱头。”
人体体液有很多种,不同体液各有各的酸碱度,且相差很大。即便是同一种体液,由于环境的不同,自身酸碱度也存在一定的浮动范围。例如正常的尿液pH值在5.0到7.0之间,其酸碱度会受到所吃食物的影响,吃肉、蛋、奶时,pH值会偏低一些;吃蔬菜、水果则会相对偏高一些。
但尿液的酸碱度是肾脏调节的结果,而且作为被隔离在膀胱中的排泄物,不会影响到人体的机能。因此,以某一种体液在某一时刻的酸碱度来衡量所谓体质的酸碱性是不科学的。
正常情况人体内酸碱处平衡状态
郝小元介绍,人体的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和呼吸系统都能够精密地控制酸碱平衡,同时血液中有各类缓冲物质,它们组成了身体内部的酸碱缓冲系统。在正常人体内,酸和碱是永远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不论是什么食物,吃到胃里都会变成酸性的,因为胃酸是含0.2-0.4%盐酸的强酸。当食物从胃进入肠道,又会被碱性的肠液影响,变成碱性的。酸碱度不同的食物无法改变人体体液的酸碱度。
人体血液的pH值通常在7.35-7.45之间,如果低于7.35就属于酸中毒,高于7.45就属于碱中毒。像呼吸衰竭、二氧化碳滞留、缺氧,或是肾功能衰竭导致排酸功能下降,都可能引起酸中毒,这已经不属于保健范围而是实实在在的疾病了。若病人出现这种情况就要适当地补充碱(苏打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