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下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战略思考

百检网 2021-11-15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葡萄酒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到2008年底,中国的葡萄种植面积达到了679万亩,葡萄产量已经达到715万吨,葡萄酒年产量达到69.83万千升。中国的葡萄酿酒企业有400家左右,从量上无法和澳大利亚相比,但从整个亚洲来说,这个数量还是可观的,400家已是亚洲葡萄酒酿酒企业总数的一半,但中国葡萄酒产业集群效应较美国逊色,却比澳大利亚明显,四大品牌张裕、长城、王朝、威龙的产量,占全国葡萄酒总产量的一半。而且中国葡萄酒的发展几乎依赖于内销的拉动,出口动力不足,致使中澳两国在葡萄酒业的海外战略上的“出牌”大相径庭。中国的葡萄酒还无法大规模地“拿出手”,走出去收购别人的东西为我所用,这可以形象地理解为中国葡萄酒商的世界“圈地运动”;而澳大利亚则声嘶力竭地在世界推销自己产能过剩,但质量经得起市场考验的酒。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或许,中国酒界很少有人考虑过气候变暖将会对山东、天津、吉林、新疆、北京、河北、甘肃、宁夏和云南等地葡萄种植以及葡萄酒产业产生的影响。但是,气候变暖已经致使一些地区的潮湿天气加剧,从而严重影响葡萄的转色期,也减弱了葡萄的抗病能力,比如葡萄白粉病的增加。同时,气候变暖也使得中国*端天气增多。不断增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会影响到将来中国的葡萄种植园。

    所有这些并非耸人听闻,据2006年中国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等联合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到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可能增加1.3度-2.1度,年平均降水量可能增加2%-3%,降水日数在北方显着增加,降水区域差异更为明显。由于平均气温增加导致蒸发增强,北方水资源短缺状况将加剧,未来*端天气呈增加趋势。农业、水资源、森林与其他自然生态系统、海岸带与近海生态系统等*易受全球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自然灾害将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

    中国的主要葡萄产区几乎集中在北方,上述气候变化如果成为现实,无疑给中国葡萄酒业带上一道从天而降的“紧箍咒”.

    防止低碳经济话语权成为中国酒业的短板,我们该怎么做?

    “气候壁垒”或成“紧箍咒”

    21世纪初以来,中国有关部门加大了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工作的力度。除了《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城乡规划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法》之外,与节能减排密切相关的还有《大气污染防治法》、《森林法》、《草原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在“绿”法不断颁布和修订的同时,中国还参与到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议程。但是,中国虽然签订了《京都议定书》,至少在2012年前不要对碳排放恪守任何额度,也就是在理论上,中国在此之前是无限量排放温室气体。

    随着欧美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排除欧美在2020年后就某些减排节能通用标准达成合意,鼓噪“低碳经济圈”,挤兑发展中国家。这意味着,欧美可能在产业转移、投资、市场准入方面形成“气候壁垒”,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新的“WTO”壁垒的挑战。对此,中国应予以战略关注。如果这个成为现实,那么中国葡萄酒业就有了另一层面人为的“紧箍咒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澳大利亚经验的启示

    作为正处于欣欣向上蓬勃发展的中国葡萄酒业,借鉴澳大利亚应对气候变暖的经验,思索中国葡萄酒的产业定位是有必要的。

    事实上,澳大利亚的葡萄酒产业有很多可借鉴的东西。澳葡萄酒界已经行动起来应对气候变暖,并积*满足全球呼唤绿色葡萄酒的诉求。由葡萄种植商发起了EntWine Australia 绿色环保认证计划,该认证是以澳大利亚园艺工业环境良好操作规程为蓝本制定的,对葡萄园主和葡萄酒生产商(即酒庄的进行碳足迹认证。获此认证的企业每三年要求审计一次,每年需要做一份碳足迹报告,此份报告按一系列设定的评价指标是在网上填单式相当格式化的方式完成。评价指标按种植园和酒庄分开。

    其中,对种植园评价指标包括: 生产葡萄吨数、 种植园面积、电力使用、总用水、总施用的氮肥、 总使用的无铅汽油、天然气柴油等。对酒庄的评价指标包括:压榨葡萄吨数、总用水、所有产生的葡萄废渣、固体废物回收程度等。

    获此认证的种植园主和酒庄可以贴上环保标志并做宣传。澳大利亚三大酒业集团福斯特(Foster's,奥兰多(Orlando 、黛博托里(De Bortoli 等对此环保认证表现出浓厚兴趣。

    对于消费者环保诉求,中国也有先知先觉。若干年以前中国政府农业部门就已经推行所谓的绿色食品认证,至今形成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的遵循环保理念的食品认证格局。但是上述三个认证还没有一个涉及到碳足迹问题。所以中国的食品认证在碳足迹问题上可谓是后知后觉。

    但在后《京都议定书》时代,中国将不太可能再享有无限排放这个特权。如果我们现在就做好准备,思考在前,中国的葡萄酒业就可能在这个问题上拥有主动权。以绿色食品认证为例,它是“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它具有中国特色,又完全具有现代世界食品生产理念包容性的一种认证。说它有中国特色,因为它是一系列食品标准的综合体,它拥有知识产权,可以作为一个商标被保护。说它具有包容性,因为它是以“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理念为核心,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绿色食品产品标准、绿色食品包装贮藏运输标准。中国的绿色食品包括葡萄酒保准,体现在《NY/T 274-2004 绿色食品葡萄酒》中。未来在应对中国成为碳减排具体承诺国的时候,仿造澳EntWine Australia 绿色环保认证计划,中国完全可以在上述葡萄酒绿色食品标准中附加碳减排指标。

    中国如何应对气候变暖

    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中,当澳大利亚的酒商乘机捞气候大会的人气,推销自己的碳环保葡萄酒的时候,中国的酒商还在疲于奔命,应战中国大地的洋酒。这种差距不是一两步之遥。

    对于国内葡萄酒制造商而言,一旦碳计算和碳标签成为世界大多地区的一种可能,碳足迹也就成为世界贸易的新壁垒。洋酒一方面可能打着自己环保产品的旗号吸引中国消费者的眼球;另一方面,对于中国葡萄酒制造商而言,要走出去的战略会来的更加惨淡。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制造商将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可是,中国葡萄酒业已经等不得了,不走出去--等死,走出去被别人赶死。但是有可能的话赶到气喘吁吁之后也许就活过来了。

    很显然,中国葡萄酒的海外战略和澳大利亚的出口导向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我们造酒的能力还没法让世界认可,所以我们不是去世界推销我们的葡萄酒,而是去圈别人的酒。我们谈收购,谈跟人家合作,但是我们不能为收购而收购,收购是学习,是消化吸收为我所用。收购回来后,要真正地融进去,跟进去。看人家怎么做市场,顺应消费者的诉求和时代的新要求。碳减排的环保诉求,如果我们不跟进去,中国的葡萄酒业在未来的发展空间或将成为一个巨大的短板。

    (作者简介:肖平辉,南澳大利亚大学食品(葡萄酒法博士。魏维琪(Vicki Waye,南澳大利亚大学,葡萄酒法、国际贸易法教授,法学院副院长。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