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11时,东莞市莞城区解放路上车来车往,喧嚣依旧。
一辆崭新的奥迪A6稳稳停住,西装笔挺的36岁青海化隆人马吾买日,推开车门,径直走进了路边的“高原王”
漫步珠三角的街头巷尾,一间间别具风格的清真面馆总能映入眼帘,与之相伴的是一碗碗牛肉拉面的清香。曾几何时,拉面馆无序发展、卫生堪忧,让老广望而却步。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广东遍地开花的小小拉面馆竟蕴藏着大乾坤。目前珠三角已经形成了一个涵盖面粉加工、肉牛养殖、餐具消毒、原料生产与交通运输等行业的拉面产业链。
尽管地处岭南,广东却是全国输入少数民族人口*多、外来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快的省份,外来少数民族人口近200万。为此,广东做足一碗拉面的微言大义,在服务中实现有序管理,将拉面馆拉入良性发展轨道。于是,珠三角4000多家拉面馆的变迁发展,成为民族团结的有力见证,成为民族和谐的晴雨表。
用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陈绿平的话来说,“拉面馆虽小,但是一个窗口,管理好了,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可以说,它是一把解开城市民族工作难题的钥匙。”
■数字
珠三角4000多家拉面馆中,广州中心城区就有1300多家,深圳有1000多家,东莞1000多家,佛山200多家,珠海120多家。全省拉面馆90%以上都是青海化隆人开设的。
开奥迪A6的拉面馆师傅“如果没有广东兄弟,或许我就没有今天”
马吾买日是**批来广东“淘金”开拉面馆的西北人之一。
如今的马吾买日戴着多重“头衔”:拉面师傅、几家拉面连锁店的老板、青海高原兴隆牦牛肉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以及东莞市政协委员。
回想起初来广东的那些日子,这位名气不小的“拉面大王”唏嘘不已:“没有广东兄弟的那一碗饭,我或许就没有今天。”
1996年12月,23岁的马吾买日**次来广东,老乡在汕头开饭馆,请他来当拉面师傅。干了一个多月,马吾买日感觉压力很大,连工资都没要,就与老乡不辞而别。
那是冬天,马吾买日身无分文、又冷又饿,*后倒在汕头市郊的农地里睡着了。两位路过的老人叫醒他:“后生仔你在这里做什么?”听马吾买日讲完遭遇后,两位老人心生怜悯,各给了他10元钱,让他买吃的。
由于临近春节,汕头到广州的汽车票要160多元。走投无路,马吾买日只好搞了一辆自行车,从汕头骑往广州。路上,马吾买日经过一家饭馆,*度饥饿的他向店老板要了一碗饭。老板看他可怜,说:“我给你炒个菜吧,不收你钱。”马吾买日说:“我只要吃米饭就够了。”一大碗米饭,马吾买日吃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他用塑料袋装着揣在怀里。“第二天吃的时候,那饭还是热的,带着体温。”
骑了三天,马吾买日终于到了广州。“三元里这里很多清真餐厅,你可以去试试看。”马吾买日听从了三元里人才市场工作人员的建议。他辗转找到一家青海化隆老乡开的餐厅,干了7个月后,马吾买日回到了化隆。
2002年5月1日,马吾买日重回广州,第二天便来到了东莞。当晚,他就接手了位于莞城区解放路的一家沙县小吃店。“店面12平方米,押金要2.1万元,可我总共才有1.9万元,于是向老乡借了3000元。”5月10日,东莞第七家拉面馆———马吾买日的拉面馆,连招牌都没打就开张了。
*初,每天营业额五六百元,周末一千多元。到了这年冬天,生意渐渐好起来,营业额每天四五千元,周末七八千元。“一些老板开奔驰车来吃我的拉面,他们嫌我店子环境不好,打包后坐在车里吃。”
马吾买日再三对记者说,广东人待他很友善,虽然房价一直在涨,但房东并没有涨他铺面的租金。
拉面馆背后的完整产业链珠三角4000多家拉面馆每年的总营业额近8亿元,解决就业2万多人
生意越做越大,马吾买日的众多亲戚陆续来到广东开拉面店,同村很多村民也在他的带领下来到珠三角。
“起初,拉面馆都是一些来自西北地区的农民自发开设,后来,他们亲帮亲,邻帮邻逐渐发展起来。”广东省伊斯兰教协会副秘书长王玉霞向记者描述了拉面馆的发展轨迹。
据王玉霞介绍,珠三角的4000多家拉面馆中,广州中心城区就有1300多家,深圳有1000多家,东莞有1000多家,佛山200多家,珠海120多家。全省拉面馆90%以上都是化隆人开设的,其余店老板分别来自新疆、甘肃、宁夏等地。
拉面馆多为家族式经营———丈夫是店老板,妻子负责炒菜,儿子、侄子负责拉面,再请几个同乡负责打杂。绝大多数拉面馆是单店经营,店面20至50平方米不等。消费人群以学生、打工者和都市白领居多。
来自化隆县驻穗办的数据显示,广州75%的拉面馆盈利,15%保本,10%亏损。其中,日营业额2000元以上,月纯利润1万元以上的占10%;日营业额1500元以上,月纯利润7000元以上的占20%,日营业额800元以上,月纯利润4000元以上的占15%。
据化隆县驻穗办统计,广州市化隆籍的牛肉拉面馆年营业额达3.65亿元,年利润达5870万元,平均每个拉面馆年纯利润为5万元。化隆为***贫困县,但这些拉面馆解决了9920人的就业岗位,每年发放员工工资达6290万元。
而珠三角4000多家拉面馆每年的总营业额近8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餐饮业份额的16.5%,解决就业2万多人。随着拉面行业的快速发展,目前珠三角已经形成了一个涵盖面粉加工、肉牛养殖、餐具消毒、原料生产与交通运输等行业的产业链。
目前,拉面馆已经很好地融入了广东各地。广州市越秀区东兴南路,这条不到500米的短街上就有两家拉面馆,由于常客较多,店伙计与顾客常常有说有笑。
“大多数拉面馆24小时营业,不到两分钟就能做好一碗面,味美价廉便捷的兰州拉面广受欢迎。”王玉霞认为,拉面产业能在广东蓬勃发展,除了拉面本身的优点外,广东的开放与包容也是重要原因。
三招化解拉面馆管理难来自青海的马师傅说,如今老婆孩子都在广东,房子也买了,不出大的意外,就在这里定居了
其实,拉面馆在广东的发展一开始并不是顺风顺水。概括起来有“三难”:
一是经营管理难。不少拉面馆没有拿证,管理存在空白,无序散乱发展,卫生习惯又与广东不适应,老百姓不信任,于是惨淡经营。不少地方一搞“创卫”就将其列入整治对象,带来更多矛盾。
二是社会管理难。由于拉面馆务工人员多是外来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普遍相对较低,法制观念较为淡薄,不时与房东、公安、工商、城管发生纠纷。
三是生活融入难。他们从偏远的西北来到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珠三角,观念上有很多不适应。再加上生活实际困难与后顾之忧,让他们产生无根的飘浮感,难以真正融入广东。
“拉面馆开到珠三角,对民族知识和宗教文化是一种无声的宣传,增进了民族之间的了解,有利于民族友谊的建立和发展。”陈绿平说。针对上面存在的问题,广东民族宗教委专门组织多次调研,了解拉面馆业主的需求,针对性地拿出解决措施。
**招是帮拉面馆顺利办证。
东莞等市的民族宗教事务部门协调有关部门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办理证照,各镇街工商、卫生等部门还开通穆斯林办证绿色通道,帮助他们填表,减免办证费用,使1000多家拉面店非常便利地领到了证照。佛山市禅城区编印了《办理营业执照简明指南》,图文并茂、简明扼要告知如何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税务登记、消防安全检查手续等,解决了外来穆斯林群众由于文化水平低、想办证却又不知道如何办的问题,深受穆斯林群众的欢迎。
第二招是加强人性化管理,解决拉面馆从业人员矛盾纠纷。
多个城市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等,提高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搭建活动平台,引导他们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促进观念转变。这些措施效果明显,近年来拉面馆中发生的矛盾纠纷有所减少。记者从佛山市民族宗教事务局获悉,2006年该市涉及拉面馆的纠纷有22宗,2007年下降到10宗,2008年减少至6宗。
由于拉面馆准入门槛低,拉面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无序竞争的状态。珠三角一些写字楼、购物区、大学校园等人口密集地段,至少有3至4间拉面馆同时经营。去年,一名化隆人在东莞厚街开了一家拉面馆,而该店120米以内已有一家拉面馆。这让先来者恼怒不已,店老板率亲戚朋友将新开的拉面馆砸了稀烂,两家人因此结仇。
鉴于此,广东创新管理理念,鼓励少数民族内部的矛盾内部解决。东莞市公安局请在穆斯林中颇有威望的马吾买日出面调解,马吾买日五次前往调解,花了20多个小时*终化解了纠纷。
第三招是尊重穆斯林风俗,消后顾之忧。
来自青海的马师傅回忆,他2002年刚到东莞时,由于穆斯林在当地还较罕见,他**个开斋节礼拜是在很多群众和警察的围观中做完的。为了解决穆斯林的礼拜场所问题,东莞市民宗局工作人员先后跑了很多部门。“我们先后被安排在厚街镇的穆斯林餐厅、老汽车总站、旗峰公园做礼拜,现在还为我们设立了临时礼拜点。”马师傅说,如今老婆孩子都在广东,房子也买了,不出大的意外,就在这里定居了。
按穆斯林的习俗,人归真(穆斯林对死亡的提法)后要土葬。出于尊重穆斯林风俗的考虑,东莞市民宗局联合卫生、防疫部门,为穆斯林运遗体返乡开设了便利条件。但是,还是有些穆斯林没能力把遗体运回老家,同时,由于条件限制,东莞实在协调不出土地建设回民公墓。于是,东莞就与肇庆市协商,允许把在东莞归真的穆斯林安葬到肇庆的回民公墓。这一措施的出台,让在东莞的穆斯林备感温馨。
■呼吁
拉面馆员工子女
入学难亟待解决
王玉霞曾访问了珠三角主要城市的300多家拉面馆,发现拉面产业还存在不少缺憾。
由于部分拉面馆卫生条件不符标准,广东不少城市在饮食行业整顿过程中,拉面馆都被列为重点整治对象。据青海海东地区在中山市的拉面馆业主代表反映,中山市政府2005年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有不少拉面馆被划为关停对象。
一些拉面馆证照不全,个别拉面馆甚至无照经营。“广州目前已办证合法经营的有990户,办证率为85%,已纳入办证计划的55户,120户尚不具备办证条件。”王玉霞说,有人曾戏言拉面馆是“一间铺面两口锅,几张板凳几张桌。”
有些拉面馆穆斯林还面临着一些外来工普遍面临的难题———子女入学让他们伤透脑筋。不少穆斯林只能将子女送到学费贵教学质量却不高的私立小学读书。“曾经找过公办学校,但在现有政策下,公办学校对孩子的接收存在很大难度,没有办法只好放到私立小学。”
陈绿平说,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少数民族群众的诉求,省民族宗教委员会和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如何完善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立足于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水平,积*主动地帮助外来少数民族人员解决在城市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为他们的脱贫致富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以人为本加强管理。”
这也给了广大拉面馆业主以信心。来自青海化隆的马占元,经历了从借债到营利,从漂泊广州到立稳脚跟的艰辛过程。如今,马占元已经搭起了17家“连锁”拉面馆的架子,其中有4家完全归他个人所有。马占元说,60年前化隆仅有一辆拖拉机和四辆马车,今天有了4800多辆私家车。
编辑:马菁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