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社会上流传的食品安全事件,我们要做到科学认知,不要盲目的跟风扩散!消费者能够做到科学认知,离不开行业机构、专家及时、科学的解读和科普教育!
食品安全热点一:保健食品的问题与治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工业大学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朱蓓薇解读:
**,我们要认识到我国的保健食品是传统和现代对接的产物,因此它有很强大的市场需求。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的“食药同源”思想是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瑰宝,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困难的生存环境下生生不息的人类生存智慧。我国的保健食品是传统与现代对接的产物,有着强大的市场需求。
第二,在这个行业里存在着有三个主要问题:1.个别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违法添加药物,如在声称减肥功能的产品中非法添加盐酸西布曲明、酚酞等药物成分。2.在市场销售当中,个别的企业夸大宣传,主要的受害群体是老年人群.2016年通过对涉及2025家企业的2951个市售保健食品进行调查,发现有767个,超过总量1/4的保健食品为假冒。3.少数媒体成为保健食品夸大宣传的平台。
分别叙述一下这三个问题存在的情况:
1.个别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违法添加药物。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保健食品》(GB 16740-2014)中第2.1条的规定,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并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它的基本属性是食品,而非药品,因此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添加药物属于严重违法。
2.个别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夸大宣传,老年人是主要的受害群体。
保健食品市场乱象的主因是个别保健食品生产及经营企业对产品的功效进行夸大宣传,利用消费者追求健康长寿、或者罹患疾病而又不愿意去医院的心理,通过销售人员的游说、广播电台的所谓健康保健节目等对产品的功能和效果进行夸大宣传,有时甚至是雇托儿、设局的欺骗,让消费者尤其是体弱多病的老年人群上当受骗。
3.少数媒体成为保健食品夸大宣传的平台。一些保健食品经营者利用媒体广告和所谓“科普知识宣传”的形式对消费者的欺骗性很大,少数媒体缺乏社会责任感,广告宣传管理混乱,为大量保健食品违法广告宣传提供了平台。
第三,国家已经采取了专项行动,对保健食品市场的整治在加速、加力。
国务院食安办、公安部、工商总局等9部门专门召开了全国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决心要彻底整治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问题,制定了《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方案》,严厉打击违规营销宣传产品功效、误导和欺骗消费者等违法行为,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和消费安全。
食品安全热点二:无矾油条的铝超标引关注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谭斌解读:
油条是中国*传统的早餐食品,也是老百姓*喜欢的小吃,在传统油条制作过程当中通常可以加入一些明矾作为膨松剂,为了油条口感更酥脆,色泽更加好看。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里有明确的规定,对含铝食品添加剂主要是硫酸钾和硫酸铝铵,在油条里可以使用,按照需要适量使用,但是有一个要求,对铝的残留量应该小于或者等于100 mg/kg(干样品,以铝计)。
国内和国外对含铝的食品添加剂都是有充分的研究和严格的标准,对铝的添加剂使用范围和使用量、残留量都有严格标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也规定了铝的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限量,根据添加剂的种类和被添加食品的种类会有不同的规定,我们同样做了非常明确的规定,只要按照规定的要求添加,是不会对人体造成健康的危害。
此次报道中,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对油条展开的抽检结果中,共抽检26个样品,只有一个样品铝残留量超标9倍,可以初步判定为超量使用含铝食品添加剂——明矾所致。在未超标样品中,9个宣称无矾油条的铝含量均值为6.1 mg/kg(3.97~9.73 mg/kg),未宣称无矾的16个样品的铝含量均值为6.36 mg/kg (3.94~16.4 mg/kg),这些样品中铝残留的可能来源,除了含铝食品添加剂,也可能来源于食物中天然存在的铝。
食品安全热点三:“网红食品显现安全问题”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钟凯解读:
实际上“网红食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好东西,我们讲供给侧改革,为什么会红起来?很大原因是非常精准地抓到了消费者的痛点和需求。比如“网红食品”,在产业升级换代包括居民对营养健康诉求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捕捉这么一个小的点,迅速通过互联网红起来。我们传统食品行业可以学习这方面,我们能不能紧跟消费者需求生产更多更好的食品来满足这样的需求?
第二,现在“网红食品”基本上80%、90%集中在餐饮行业,因为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在餐饮里做创新是比较简单的,短平快,很快能够创新,因为这个行业更新换代也非常快。这样的创新我们叫浅创新,比如营销的手段,比如样式、口味,这个创新是很容易的。而食品真正技术上的创新是很难的,这个过程很慢。食品工业里的这些创新能不能也变成"网红"长期红下来,这也是我们未来需要思考的问题。
“网红食品”红起来之后,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红才成为问题的。很多小企业生产的东西可能很好吃,没有红起来,但是一旦红起来,它的影响就大了。网红的餐饮,网红的小食品,红起来以后市场需求量爆增,然后经过融资迅速扩张,扩张之后食品的水准有可能下降。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超出了企业对食品控制的能力,所以也体现出来食品的发展是长线的发展,需要一步一步的走,走太快容易摔跤。
有的企业说我有钱,招一大堆学食品的人,短期内可以迅速提升食品的水准,但是还是有很大的问题,因为整个管理体系是需要长时间的打磨,没有一个体系可以搬到另外一个企业中百分之百的匹配,一定是需要慢慢的去适应你这个体系,然后慢慢的提升。网红食品能不能长期的红下去,还是要看你这个管理能不能稳定的跟得上。
食品安全热点四:喝白酒能抗癌吗?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教授解读:
**,白酒是中国饮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构成,对白酒功能成分的深入研究是中国科学家的责任。饮酒在中国社会是一个可被接受的社会行为,特别对男士更是这样,我们国家有无酒不成席的说法,充分说明喝白酒在文化社会交往当中的重要地位。我国是世界上*早酿酒的国家之一,白酒是我国特有的蒸馏酒,对于具有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国白酒进行科学研究和推荐,就像法国科学家研究葡萄酒,像日本学界研究并推荐清酒一样,应该是我国科学家的责任。只有通过对白酒等中国传统食品中特殊成分的科学研究和深入探索,才能夯实我国传统食品产业发展的科学基础和文化自信,促进其可持续性的发展。
第二,宣传过程当中,企业存在着夸大宣传,个别媒体过度解读的现象。白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有的酒当中还有少量的糖、肽和氨基酸,有的还含有其他非营养化学成分。乙醇可以提供一定的能量,如果适量饮酒,乙醇通过代谢可以产生能量,比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产生的能量都要多。适量饮酒有精神兴奋的作用,产生一种愉悦感。但是过度饮酒特别是长期过量或者长期酗酒对健康会带来危害。对白酒的研究早期主要是关注它的挥发性成分,这次事件出来是由于在白酒当中发现了地衣素。地衣素是一种非挥发性的大分子脂肽类化合物,具有生物活性功能。但在白酒当中发现地衣素不等同于白酒就具有相应的生物活性功能,也不能得出在白酒中发现活性成分,所以饮酒就有益健康的逻辑推论。因此,我们在报道当中,出现喝白酒抗癌的说法,既没有科学依据,也没有准确表述该项科学研究成果的真实性。
第三,产品中的功能成份存在量效关系。无论食品中有害成分还是有益成分,对健康的影响都存在着量效关系,也就是人体摄取达到一定的量,才有可能对健康带来影响。不讲量效关系大谈对健康的效应,缺乏基础和证据,等于是无稽之谈。白酒当中发现生物活性物质,如果含量非常低,人体摄入量非常少,对健康的影响微乎其微,而过量摄入酒精反而是对身体有害的。因此,有关我国传统白酒中成分及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还需要科学、严谨的设计,系统、深入的研究。
第四,企业与科技界的合作应该是鼓励,但是切忌急功近利地炒作。近年来,我国企业也意识到科技是产业健康转型的有力支撑,逐步加大了与科技界合作以及科学研究,像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加以鼓励。但是有些企业为了实现推广销售的目的,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有的是以新闻发布会或者所谓公益行动等形式推介产品,有的涉嫌夸大宣传,这样就违背了科学研究的原则和初衷,因此取得的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在应用这些科学研究结果的时候还是要充分考虑怎么去合理地使用。
*后一点提醒消费者,酒精不是白酒,是1类致癌物,研究证据发现适量饮酒对心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我们也不建议为了健康而去喝酒,想通过喝酒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这也不是我们建议的。如果喝酒应适量,大家可能会问适量是多少?在我国膳食指南当中对适量有一个建议,对于男性来说,每天25克的酒精是适合的,考虑到它对健康的方方面面,如果喝酒的话对于男性是25克,对于女性是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