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纺织行业的圈内都在流传着这篇文章,作者姓甚名谁已不可考。文中,作者表达了他对中国纺织行业等制造业转型期可能出现的一些不良问题的深深忧虑,也表达了对制造业能够走出阵痛期的真诚期待。虽然观点或许略显偏激、颓丧,但先贤有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我们在看到制造业市场行情回暖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可能存在的隐患。 1 制造业才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网上经常看到这样的提问:房地产什么时候会崩盘? 这样的问题会不会是杞人忧天呢? 事实上,经济的发展必然是周期性的,有缘起必然有缘落,循环往复向前奔进。大家一直以为房地产泡沫即将破灭,其实它有很大的力量可以挺住,而不可低估的是我们的实体制造业却正在面临着真正的危机…… 前段时间中国玻璃大王曹德旺投资10亿美元去美国开玻璃厂的事件,可以说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这预示着我们的基础性制造业,可能遇到了危机,也为国家敲响了要重视制造业的警钟。 实业企业家,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下,那种创业历经苦难才成长起来的过程不是常人能看到与想到的。一个中大型民营企业家,不但要有超乎常人很多的坚强意志,敏锐的洞察力,还要善于处理各种复杂关系,基本上可以算是一本百科全书,或者是一个超人。企业只要越做越大,稍有疏忽,就会万劫不复,实体制造业尤其如此。 可是,当这些实业企业家们也被逼无奈准备跑路,或者准备放弃实业去玩一把房地产或者金融的时候,值得社会思考的问题的确太多了! 应该说中国的民营企业,不但解决了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就业,还为国家制造了绝大部分的财富。除政府部门,那些玩房地产、股票金融、互联网等虚拟经济的企业外,制造业才是我们社会稳定的基石。 2 民营企业的三道盘剥 如果看过前阵子热播的社会写真电视剧《人民的民义》的话,就可以想象一下剧中的那个大型国企老总刘新建吧。这样的企业在享尽国家各种扶持下还要亏本,更可笑的是这亏本居然是真的,因为各种低效率和贪污腐败后,怎么可能还赚钱? 垄断国营企业提供的基础性服务,比如水电气等,价格高,这是对民营企业进行的**道盘剥。 房地产的大跃进式发展,让用地成本巨增和房租巨增,给基础制造业的致命一击,这是第二道盘剥。 神不知鬼不觉,房地产就成了我们国家的支柱性产业了,这钢筋水泥的盒子,搜刮老百姓那点儿几代人好不容易存下来的积蓄,居然还越来越形成泡沫式价格飞涨! 事实上,国家要养不断增加的公务员的工资,还有每年大量的对外援助的钞票,归根到底还是实体业创造出来的财富。 于是也就有了第三道盘剥,这就是被**税收专家李炜光先生谈到的 “死亡税率”问题。他提到的数据非常有意思: 对于中国企业税负究竟重不重的调查问卷,企业家认为税收负担很重和较重的比例很高,达到87%,认为税负可以接受的仅占8%,认为较轻和很轻的仅占1%。 我国企业的实际税费负担率接近40%的水平。40%或30%的税负对企业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死亡,或可以叫“死亡税率”。因为在我国,除新兴行业以及金融等领域外,大部分企业的利润率都不到10%,30%-40%的税费负担足可以导致大多数东部沿海加工业企业处于困境之中,甚至亏损倒闭。 如果用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中的“总税率”指标来衡量我国企业所承担的税负(总税率是指企业的税费和强制缴费占商业利润的比例)。2013年,我国企业总税率为68.7 %,不仅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也显著高于发展中国家泰国和南非,仅略低于巴西。这之后的2014年和2015年,中国继续维持在68.5%和67.8%的高水平上。在如此重的税收下,中国的制造业企业活着已经不容易,谈何创新和转型? 3 江浙工厂:关了没有?搬到哪个国家了? 当然,在如此沉重的税负之下,我们的很多企业还是顽强的活了下来了,活下来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是*重要的一点就是偷税漏税。 而这偷税漏税,又成了每个企业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随时可能砸下来,把任何一个不听话企业家,以税务问题弄进监狱关起来。 相信国家层面,是不可能没有看到这种情况的,减税让利,应该成为必然,但是在巨大的官僚集团的体制惯性下,任何好的改革基本上都阻力重重。 在咱们国家,*不缺的就是马屁精,他们口吐莲花,忽悠是*大的能力。拿减税来说,政府工作报告,一开始拿出了一个非常令人期待的减税计划,甚至承诺在“营改增”的过程中“只减不增”。结果,两会后,“营改增”匆忙出台,企业家们大跌眼镜。 做过企业管理的人都很清楚。所谓优惠政策,*好是在同一个体系里面来比较。比如,人家原来喝的是白开水,你在白开水里面放点糖,水就甜了,非常直观,很好比较;但是,如果你先在这白开水里面放点盐,然后再加糖什么的,这样的甜头就出了偏差,也无法让人们体会到,糖到底放了多少,也无法比较和体会出来。 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想方设法创收,还要大势宣传税收如何如何增长,以便向上级表功。营改增减税5000亿也基本上成了笑话。 更可怕的是,在大面积制造业破产的情况下,政府为了税收总额年年增加,还没有垮掉的企业只能承担更加重的税负。那没有垮掉的基础制造业,只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实在不行可能就要跑路。 江浙一带有不少的中大型工厂也陆续在往国外搬迁。现在,这些实体企业家见面的时候问候语一般都是:关了没有?搬到哪个国家了? 4 呼唤制造业的明天 减税问题,如果不解决官僚的贪婪问题,基本上是无解了,每一次改革,怕是又会成为他们大势与民争利的盛宴。 美国、德国等工业基本上都进入了工业4.0时代,机器人开始大规模代替工人生产,我们的制造业,连基本的低廉而勤奋的人工优势都将逐渐丧失殆尽。 当然我们的资源优势,和能够污染的环境优势,经过三十几年的断子绝孙式的发展,要么挖掘殆尽,要么污染殆尽,也基本上是无望了。 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当年能让很多低级的制造业外迁,那是因为人家掌握着核心技术,掌握着高端制造业,掌握着强大的科学研发能力了。 更重要的是,人家的各种企业品牌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产生的大部分利润都是他们自己国家的。而我们的很多所谓民族企业,实际上都是外国人的。 我们呢?制造业基本上都属于来料加工、组装,毫无竞争力的低级制造业!只要一倒闭,一跑路,那我们的基础制造业就危机四伏了。 制造业完蛋,紧接着房地产泡沫完蛋,大量失业人口产生,而底层的农民工二代们将回不去农村,因为他们已经不会种田,农村土地也抛荒了,只能成为城市的流民。 一个实体制造业危机的时代,我们还有一丝丝改变的可能吗?我们都希望有。 (经济文摘、机械工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