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阿里云发布ET工业大脑开放平台,基于该平台,合作伙伴可以轻松实现工业数据的采集、分析、挖掘、建模,并且快速构建智能分析应用。未来3年,阿里云计划面向工业领域招募上千家生态合作伙伴,以实现
这也意味着,阿里云正式将其上线近一年半的ET工业大脑的成果、能力对业界合作伙伴开放。自去年3月阿里云发布ET工业大脑以来,阿里云已在工业领域积攒了20多个工业案例。在杭州,中策橡胶、恒逸石化、盾安等企业都通过数据上云和工业大脑的“思考”,实现了原料可控、能耗下降等目标。
制造业应实现“自主可控”
“做工业大脑的初衷就是为了让生产线能够自己思考,让机器的诉求可以通过大脑被挖掘和表达出来。”阿里云机器智能首席科学家闵万里表示,工业大脑的目标是把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嫁接到生产线,帮助生产企业实现生产流、数据流与控制流的协同,提升产线效率,以自主可控的路径实现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
事实上,阿里云也造就了互联网行业**批下车间的人。过去一年多,阿里云的算法专家们频繁出现于不同行业的生产车间,了解流程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与具备经验的老师傅们交流切磋——理解之后,这些复杂的制造场景化作代码,为企业探索出一套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驱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
目前,ET工业大脑已经成功服务了协鑫光伏、中策橡胶、正泰新能源、攀钢集团等数十个工业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帮助企业创造利润数十亿元。
让ET工业大脑更普惠
在ET工业大脑现有成绩的基础上,当天新发布的ET工业大脑开放平台宣布开放3大行业知识图谱、19个业务模型、7个行业数据模型以及20+行业算法模型。同时,生态伙伴可以在该平台上进行编程,将行业知识、大数据能力、AI算法便捷地融合到一起,为工厂量身定制智能应用。
为什么要做开放平台?闵万里解释说,开放意味着普惠。工业数字化转型有三层——产线数据的采集、基于数据的全局决策、分析结果与控制指令的实时下达,ET工业大脑只做其中的三分之一,即基于数据的全局决策,其他环节都与生态伙伴合作。无疑,在助力传统制造企业转型的过程中,构建开放的生态将是关键的一环。
但这件事不可能只凭阿里一家之力去做。“工业行业供研产销链条的兴荣,需要所有合作伙伴一起来奠定基础。”闵万里表示,开放也可以“排异”,让不同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有机会“放下成见”,共建“智造”生态。
“ET工业大脑是希望数据、算法和行业知识能做一个完整的结合。”阿里云ET工业大脑产品总监陈鹏宇打了个生动的比喻:如果我们要去启动工业智能的“复兴号”,那么AI算法是引擎,数据是新能源,行业知识则是年轮,确保构建的逻辑不脱轨。
“如今,有很多工业行业仍处在腾笼换鸟的路上,面临的可能是产线的整体升级换代。而工业大脑为这件事提供了新思路。”闵万里说,工业大脑可以找到*关键的环节,“就好比你要做手术,它能告诉你身体不好到底要在哪里动刀。”
闵万里透露,阿里云的预期目标是三年连接100万台设备(产线)。“这里说的是真正有价值流通的、可以实时控制的生产线,它们是活的链接。”他说。(柯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