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青岛、张家港、上海等地港口棉花贸易商反馈,7月中旬以来我国纺织厂、中间商不仅对美棉的询价、签约明显下滑(主要受自7月6日开始对进口美棉加征25%关税引发),而且6月份签约采购比较火爆的印度棉也突然降温(据统计,6月份中国进口印度棉2.8万吨,同比环比均大幅增长),再现“紧急制动”的情况,印度棉花步印度棉纱的后尘逐步从受中国企业青睐到失宠再到受冷落。
青岛某中型棉花贸易企业表示,保税印度棉连续一周多来出货迟缓,5000多吨库存压力较大。一方面期望增发的80万吨滑准关税棉花进口配额尽快发放给企业,扫清中小棉纺厂进口印度棉障碍;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尽快明确2018年储备棉轮出截止日期为8月底,不会延长一个月。
在我国启动对进口美棉加征关税、2018/19年度全球高等级高品质棉花供给全面吃紧、进口配额大量增发的前提下,我国企业直接进口外棉的重点只剩澳棉、印度棉、西非棉、中亚棉(可供出口量寥寥可数),为什么突然对保税、即期和远月船期印度棉签约进口突然失去兴趣,主动“踩刹车”了呢?笔者分析如下:
其一、印度棉价持续上涨,不再物美价廉,竞争优势快速下滑。从部分外商、进口企业的报价来看,7月上中旬以来S-6 1-5/32"与C/A SM、EMOT/MOT SM 1-5/32"的价差逐步缩小至4.8-5.5美分/磅、2-3美分/磅(5、6月份价差分别为11-12.5美分/磅和9-10美分/磅);S-6 1-5/32与西非棉的价差也收窄至1.8-2.2美分/磅(往年正常二者间价差在4.5-5.5美分/磅),因此印度棉价单方面报涨(并不参考ICE棉花期货)已明显超出了中国纺企接受、消化能力,步了印度棉纱“高不胜寒”的后尘。中国采购商通过签约澳棉、转港美棉、巴西棉、西非棉等解决2018/19年度高品质棉花辅助供应问题(签约价虽稍高,但纺纱损耗低、制成率高且纱线品质比较稳定、无“三丝”);
其二、中国企业对2018/19年度印度棉花产量、品质等的担忧加剧。据印度农业部和农民福利部门(MOAFW))统计,截至2018年6月29日,印度棉花种植面积已达322万公顷,较上年同期为461万公顷减少了30%,较过去5年平均水平减少了29%;而7月份以来由于季风推迟降雨不足,S-6的主产地古吉拉特邦干旱依旧(到目前为止,古吉拉特邦的索拉什特拉和库驰地区的累计降雨量为12.9毫米,而正常平均值为92.6毫米);再加上对2018/19年度印度棉花总产量较大幅度下降、可供出口的棉花数量减少(部分机构预测低于80万吨),因此出于对品质、装运、交货能力担忧,中国企业签约减速;
其三、本年度澳棉产量和出口量大增、美棉转港贸易预计将全面上升及北半球其它产地较大幅度增产的预期对印度棉形成替代。**,虽然中方对直接进口的美棉加征25%关税,但国际棉商、进口企业将加大从越南、印度、马来西亚等各国转港的力度(间接进入中国市场);其次,2017/18年度澳大利亚产量预计104.4万吨,同比增长17.2%,出口量也将高于90万吨,中国企业签约澳棉非常积*、踊跃(据统计,2017年8月-2018年5月中国进口澳棉21.8万吨,占澳棉出口总量的41.9%,远超越南、孟加拉国);再次,2018/19年度巴西、西非的棉花产量分别达到200万吨以上、152 0173 3840万吨以上,对印度棉、美棉的替代作用同样突出。2018/19年度印度政府大幅上调MSP、错误估计中国实际需求及偏低的信誉或使印度棉花失去抢占中国进口市场份额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