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16年4月15日《关于国家储备棉轮换有关安排的公告2016年第9号》文件发布为标志,我国启动了有序消化储备棉库存工作。去库存两年来,储备棉规模已趋近合理水平,国内棉价运行平稳,纺织企业国际竞争力增强,盈利水平提升。
储备棉去库存工作是产业宏观调控政策理念和机制创新的有效实践。本轮储备棉去库存政策制定过程中,国家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和让政府更好发挥作用的精神,积*转变宏观调控思维,努力遵循市场规律,在建立市场化去库存机制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和创新。一是首次采取国内外市场联动的轮出底价形成机制;二是明确不对称轮换机制;三是建立常态化轮出决策机制,稳定市场预期。政策理念和机制的创新,为储备棉去库存取得的一系列成效奠定了决定性作用。
有关部门以政治使命高度坚决执行储备棉去库存政策。国家储备棉去库存是落实中央有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部署和实施棉花市场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中国纤维检验局和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讲政治,讲大局,不断健全沟通协调机制,优化工作流程,攻坚克难,保障储备棉去库存工作顺利推进。
中纤局积*按照承储库点布局,持续优化公检力量配置,多次组织全国范围出库督导检查,重点区域实验室长期加班加点,确保检验进度;中储棉总公司作为储备棉调控的重要执行主体,按照“计划周密、环节顺畅、措施配套、责任分明”的要求,全系统齐心推进储备棉出库,增加储备棉有效供给:建立奖惩机制,一库一策量化管理;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多次组织全国范围出库督导检查,各直属单位定期组织巡查、驻库督导;针对部分不配合或不具备公检条件的储承储库,安排专项经费移库公检;推出储备棉出库自助服务信息平台,创新出库单电子认证,缩短提货时间。
2016-2017年,累计完成2700多万包储备棉出库公检作业,日均检验量5万包,涵盖中储棉总公司所有直属库和社会承储单位。总挂牌量737万吨,总成交量近590万吨,日成交率平均为80%;成交企业逾1200家,合同49611个,90%合同到款当日开具出库单,75%当日下发出库单认证码。
有效弥补产需缺口,保障纺织用棉供应。自2014年目标价格政策实施以来,国内棉花生产向新疆集中,内地生产缩减,国内产需缺口增大,储备棉发挥了市场供应主力军作用。据统计,2016年储备棉出库成交265万吨,占当年国内棉花用量35%,2017年储备棉出库成交322万吨,占国内棉花用量41%。从成交价看,2017年储备棉成交折3128B价为152 0173 3840元/吨,与同期商品棉均价15926元/吨持平略有升水,受到用棉企业认可。
有效缩小内外棉价差,为国内棉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赢取宝贵时间。储备棉去库存期间内外价差由之前2000元/吨以上降到900元/吨平均水平,有效提升了国内棉纺产业竞争力,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转。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监测,储备棉去库存两年来,棉花、棉纱价差平均为7300元/吨和7500元/吨,分别较去库存前4年平均水平(7039元/吨)高261元/吨和461元/吨,纱线企业盈利能力处于近年来较高水平,国内棉纱产销率止跌回升。2016、2017年分别达到99.83%和98%,较去库存前3年平均水平提高约2个百分点。
产不足需常态化背景下,如何确保纺织用棉供应和市场平稳,是储备棉政策面临的新课题。受制新疆生态承受能力及内地棉花种植模式制约,在国内棉花种植技术及内地集约化生产没有得到突破性进展前,国内棉花产不足需已成常态,保守估计未来几年国内产需缺口在220万吨以上。
历史经验表明,大量依赖进口对国内棉纺产业形成冲击的风险较大,去库存后如何保障国内纺织用棉供应和市场平稳运行,成为储备棉政策面临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