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哲:大变革时代背景下的产业升级

百检网 2021-12-09
   岁末年终,盘点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不难发现,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有序失控的新时代。
    **,人类进入一个虚实交错的世界,正在从持续了千百年的实体物理社会向刚刚新兴的虚拟数字社会延伸。
    其次,科技驱动新一轮产业变革。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移动互联技术融入未来产品和网络。先进传感器、增材制造、数字化工厂、 “工业4.0”、制 造业服务化、资源节约型工厂、协作和移动型企业、以人为本的制造等一系列创新的制造理念和模式不断涌现,促进产品设计、制造、销售和使用方式的根本性转 变。制造业正向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柔性化和服务化转型。
    再有,企业的倒下去与站起来似乎都在转瞬之间。恐龙型企业倒塌,“隐形**”崛起,企业传统身份的持续洗牌与价值聚合。商业社会正在以跨越式的进化方式,改变我们曾熟悉的一切。在新旧之间,崛起与没落共存。
    同样,我国纺织产业发展也正处于新的时代背景和经济环境之下,“变革”是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而在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在传统实 体物理社会向新兴虚 拟数字社会延伸的过程中,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经济以中高速持续稳定发展,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创新作为重要的驱动力逐渐塑造着国民经济的新面貌。
    在此背景下,我国纺织产业持续发展一方面需要“准确发现”,把握产业发展“新常态”所蕴含的机遇与挑战;另一方面需要进行“优势再造”,乘势而为,塑造产业发展竞争优势,实现建成纺织强国的伟大目标。
    目前,宏观经济和纺织产业的新常态主要体现在“缓中有快”、“缓中有变”、“缓中有难”、“缓中有为”四个方面。应对新常态,产 业的竞争优势再造需 要从四个维度入手,即提升资源控制力、环境友好度、劳动生产率、时尚导向力。从具体路径来说,便是要实现三个方面的创新,即思维创新、模式创新和技术创 新,多管齐下,打造产业发展新格局,带来产业发展新面貌。
    发现篇:“新常态”——我国纺织工业发展新环境
    一、产业发展新常态——缓中有快
    1.增速放缓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典型表现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过渡到了中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增长正发生着具有中长期意义的转折性变化。据预测,未来10~20 年,中国经济增长速 度将长期维持在两位数以下的中速水平,GDP年增长率在5%~7%。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形势类似,我国纺织经济增速放缓明显(图1)。
    2.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加速进行
    增长速度的换挡与调整,本质上是增长动力的转换与接续,调整和转型的根本目标是挖掘经济增长新动力。需求动力表现为出口、投资和 消费“三驾马车”, 供给动力表现为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近两年中国经济呈现出重化工业去产能、房地产挤泡沫、融资平台去杠杆、消费领域挤浪费等态势。我国需求结构 持续发生重大调整,消费贡献保持稳定,内外需结构开始向相对合理的状态迈进。服务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持续加大,继续超出第二产业。
    3.纺织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
    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改善加快(表1)。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十二五”以来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1.2%,高于我国纤维加工总量增 速(5.5%)5.7个百分点;服装、家纺、产业用三大终端纤维消费比例调整为48:29:23;化纤加工量占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达到80%。
    二、产业发展新常态——缓中有变
    1.消费成为经济增长**引擎
    新常态下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8.5%,拉动GDP增长 3.6个百分 点,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高出投资0.5个百分点。我国已成为世界*大的网络零售市场,2014年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为152 0173 3840亿元,同比增长 49.9%。
    2.世界产业布局新调整
    近几年,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工业化战略,推动制造业的高层次回归。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工业4.0战略、日本的制造业竞争策略、英国的工业2050战略等。发达国家制造业开始形成新的比较优势,重塑全球制造业版图。
    3. 全球贸易格局和秩序新演变
    一方面,中国融入全球贸易规则的制定,推动全球贸易格局和秩序向着有利于我国的方向发展。近年中国致力于区域贸易一体化战略,是全球新一 轮区域合作 的重要参与者。一系列谈判的密集式快速推进,是当前中国自贸区建设的亮点与焦点,表明中国自贸区建设进入战略性提速阶段。自贸区的建立将对我国纺织服装贸 易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例如,2014年正式生效的《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协定》使得瑞士对来自中国的纺织品、服装、鞋帽等实行大幅度的降税,而这些都是中 国的主要出口利益产品。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区域性贸易谈判开始涌现,正在深刻改变全球贸易格局。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近几年备受行业关注,主要是因 为TPP成 员国(如美国、越南等)在纺织行业具有重要影响。协定中对原产地的界定是从“织布后”还是“从纺纱”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协定如果采用“从纺纱”的原 则,将会对我国纱线等纺织品的出口带来不小压力。
    4.国际采购格局新变化
    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优势愈来愈微弱,近年来产业转移和订单转移趋势明显。但是,我国拥有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一是产业配套设施齐全 完善,二是 政局稳定、可持续发展环境良好。同时,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劣势,被生产效率较高的优势所抵消,综合来看,竞争力并不输于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东盟与南亚地 区。这些使得中国在未来10~20年以内依然是国际采购的**之地。
    5.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持续下降
    2011年以来,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下降(图3)。当前中国劳动力供需存在“两个短缺”的问题。一是初级劳动力短缺,表现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招工难的现象。二是以技师、技工等专业技术人才为代表的“中级劳动力”供需失衡。
    6.价值创造和传递模式更新
    互联网的跨界融合正在加速“微笑曲线”向“全程协同”转变的进程。互联网时代为制造业升级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消费者体验式的参与正在颠 覆传统生产 的垂直分工体系,企业、客户及各利益方可以互助式参与到价值创造、传递、实现等环节(图4),从而使客户得到个性化产品与定制化服务,使企业获得超额利 润。在“全程协同”模式下,构建平台型商业生态系统的能力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产业发展新常态——缓中有难
    受融资瓶颈制约、库存压力加大、要素成本上升等问题的影响,企业经营依然困难。投资增长后劲不足。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民间投资意愿减 弱;二是房地 产投资持续下行;三是税收和土地出让收入减少,偿债进入高峰期,地方政府投资能力受限;四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外商企业投资步伐放慢;五是新开工项目减少。
    就行业而言,纺织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集中表现在:国内棉花市场和用棉形势依然复杂;化纤产能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节能环保约束压力增大;产业布局调整面临新问题;中小企业生存发展压力突出;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复杂。
    四、产业发展新特点——缓中有为
    1.在宏观经济层面,稳中求进,以进促稳
    中高速增长,不是放弃增长。而是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沉着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敏锐抢抓先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战略,坚定 推进经济发展战略转型。国家主动作为,适时有序预调微调,瞄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确定调控“靶点”,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发力,避免经济增速滑出 合理区间。
    2.在纺织产业层面:满足期待,巩固优势
    困境下有所作为,是我国纺织工业的责任担当。当前,纺织工业在中国国民经济和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依然稳固,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依然是 正向推动, 尤其体现在规上企业利润总额、纺织品服装出口占比以及贸易顺差等三个方面(表3)。在世界产业格局和贸易格局中,中国仍然是当之无愧的纺织**大国。
    纺织工业是工业化初始阶段的主导产业,是将奢侈品变为必需品的领导行业;纺织工业是工业化及后工业化时代的主流产业,是经济和就业的支柱 行业;纺织 工业是信息化时代发展中国家的永续产业,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基础行业。这是纺织工业的历史发展规律。遵循这一规律路径,中国纺织工业当前正处于由大变强 的关键阶段。
    再造篇:产业竞争优势的重塑与再造
    发现是为了重塑和再造。对产业发展新常态的准确把握,为全力打造产业新竞争优势创造了坚实的基础。建设纺织强国,需要在认清宏观经济形势 和产业形势 的基础上,打造以材料智能为突破的创新力建设纺织科技强国,以时尚导向为目标的消费力建设纺织品牌强国,以环境倒逼为动力的责任力建设纺织可持续发展强 国,以及以社会青睐为基础的凝聚力建设纺织人才强国。具体来说,便是要在产业新常态背景下,进行思维创新、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
    一、产业竞争优势再造——思维创新
    1.思维创新——工业服务化
    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推动着传统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变,推动着刚性制造向软性制造升级。软性制造,就是增加产品附加价值,拓展更多、更丰富 的服务与解 决方案。从发达国家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规划来看,制造业的概念和附加值正在不断从硬件、设备、生产资源等有形资产向软件、服务、解决方案等无形资产转 移。
    未来制造业的商业模式,是基于大数据和技术革命,以不断解决客户与顾客问题为导向的商业模式。服务化已经成为**制造业产业升级和保持可 持续发展的 重要力量,是制造业走向**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制造业的生产将从提供传统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与服务整体解决方案转变,研发与设计、生产与制造、营销与售后 之间的边界已经越来越模糊。
    未来中国不能是单一的纺织制造大国,也不能是单一的纺织服务大国,而是纺织制造服务业强国。
    2.思维创新——工业资本化
    工业资本化是对企业资源特别是无形资产的充分运用和转化。通过整合外部资源实现快速发展壮大是企业成长的规律。纺织企业需要转变单纯重视 产品商品属 性的传统思维,通过结合政策、结合金融工具、结合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建立自身的金融属性,努力找到产业的商品属性与金融属性的平衡点。
    并购成为产业资本融合的重要方式之一,并呈现出一些典型特征:一是增速快,2014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并购数量、规模呈爆发式增长,仅一 季度,纺织 服装行业的并购事件达到11例,并购金额达到2.23亿美元,超过2013年全年;二是单项并购规模并不大,多数在2亿元以下,部分为5000 万~7000万元;三是多数并购交易由PE/VC主导,大部分接受投资的公司有上市计划,部分公司在接受投资后已经成功上市;四是跨国并购趋势隐现,国内 企业收购国际品牌的案例时有发生。
    融资能力是推动和实现产品竞争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资金准备能力。产业资本的融资方式,就是做实业的方式。企业不应完全依赖银行这一融资 渠道,还可 依靠债券、非人民币融资(通常在境外融资,成本较低)、直接股权融资以及基金模式。截至2014年1月,我国在全球各主要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纺织服装企业 (主营业务为化纤、纺织、鞋服)约248家(图5)。目前,我国企业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融资能力尚有差距,主要表现为企业融资结构失衡、资源优化配置 能力不强、资本运作与配置的国际化程度不够。
    3.思维创新——工业绿色化
    工业绿色化是全球范围的共识,绿色生产已成为全球倡导的工业发展价值与模式。
    除传统意义上的节能减排外,循环利用是工业绿色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企业应引入循环思维,改变线性的工业模式,以材料为切入点,视其为高价 值的、可再 利用的存货,而不是运行一次的生产要素。循环思维应深入贯穿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让废弃品成为后续使用的有价值原料。此外,绿色技术应用与产业化是工 业绿色化的关键。
    二、产业竞争优势再造——模式创新
    1.模式创新——转向大规模定制生产
    当前,在互联网技术推动下,我国已经开始出现了大规模批量生产转向大规模定制生产的趋势。大规模定制模式推动实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由需求驱动的经济发展和管理,催生了一个以“C2C(Customer to Customer)商业生态圈”为核心的新模式的出现。
    2.模式创新——辩证看待几组关系
    (1)电子商务VS实体店
    电子商务注重与用户连接,聚合用户需求,使得信息更加透明化,推动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与聚合的用户需求更加匹配。但是,电子商务也面临着一 些问题与挑 战。实体店的传统核心优势是提供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服务,而这三个优势在电子商务的冲击下逐渐式微。迎接创新不意味着一定要抛弃传统。毫无疑问的是,实 体店在售后服务、情感维系、品牌认同等多个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可以重塑价值,进而在新环境下迸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2)个性化定制VS规模化生产
    个性化定制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柔性化的生产,凭借有针对性的设计,与大规模批量生产形成差异化竞争。但商品并非无休止地由单一向个性化发展,追求个性化的制造理念未必真的代表市场趋势。
    (3)扁平化VS层级化
    互联网思维强调开放、协作与分享,要求减少企业管理的内部层级结构,在产业分工中注重专业化与精细化,从而促进企业的生产组织更富有柔性 和创造性。 扁平化的问题是 “一对多”的构架使得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过于突出。多数优秀企业都不是简单依靠一两位杰出领导人来推进创新,而是依靠整体实力、**管理、组织结构来推 进创新。
    可见,上述三对关系绝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简单颠覆和对立,选择与平衡适当可实现优势互补、共生共荣。
    三、产业竞争优势再造——技术创新
    1.技术创新:企业网络化
    从个人互联网到企业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进行改造的主要路径有,一是要形成用户思维,加强服务;二是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全面智能化,提 高创新效率 和生产效率;三是推动营销业务的网络化,充分利用网络提高用户群体数量,形成长期的固定市场;四是推进企业管理科学化,缩减冗余环节,实现企业资源的*大 效用。
    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纺织产业要从传统制造业中焕发出新活力,就需要思考如何构建云平台将社会的资源整合到生产和运营的各个环节与链条 中。在技术上 实现用虚拟网络把不同的实体设备联系到一起,让工厂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虚拟网络,使产业链成为一个整体,与社会融为一体,从而完成纺织生产模式的根本性转 变(图6)。
    2.技术创新:生产智能化
    生产智能化需要打造制造业与物联网融合的新模式,建设中国纺织行业的智能工厂。这可以借鉴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模式, 形成终端需 求(定制需求)、智能产品、智能工厂、智能物流的完整链条。完成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建设“一个网络”(信息物理系统网络)、研究“两大主题”(智能工厂和 智能生产)以及实现“三项集成”(横向集成、纵向集成与端对端的集成)。
    以高速、高效、高灵活性、高品质和节能环保为目标,开发智能纺织技术,实现各工序生产设备的智能控制,各种纺织品及设备的在线自动检测,纺织品设计的数字化以及生产营销管理供应链全过程的数字化智能管理,应该是今后智能化纺织技术的发展方向(图7)。
    3.技术创新:营销数字化
    营销数字化不是单纯地将数字技术融入营销过程当中,而是需要利用技术来彻底改造公司。数字化后,产品制造商开始变成零售商、经销商和媒体运营商(图8)。
    4.技术创新:路径多样化
    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成效与质量取决于把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与程度。未来,中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的路径主要包括五个方向: **,劳动 生产力提升是纺织工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先进制造业转型的首要目标,智能技术的应用是重要标志;第二,突破纤维资源瓶颈是产业安全有序发展的根本;第三,节 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提高是纺织工业赢得社会和政策认同、获取可持续发展空间的重要保障;第四,支撑产业发展的纺织基础研究要软硬兼顾;第五,引发新 的、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的纺织服装技术。
    未来,中国纺织工业拟开展的重大工程包括三大方面:纺织材料创新工程、数字化、智能化先进装备创新工程和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创新工程。
    在纺织材料创新工程方面,发展差别化、功能性纤维以及生物质纤维满足消费增长需求,发展纤维再生循环利用技术以提高纤维原料利用效率,发 展高技术纤 维满足航天等高端领域需求。主要包括仿棉纤维创新工程、循环再生纤维创新工程、生物基纤维创新工程、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创新工程和产业用纺织品创新工 程。
    在数字化、智能化先进装备创新工程方面,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智能化、自动化,连续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降 低工人劳动 强度。主要包括:智能化管理的差别化涤纶长丝成套装备创新工程、智能化纺纱成套生产线的创新工程和智能化印染成套生产线创新工程。
    在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创新工程方面,突破印染废水资源化共性关键技术,形成成套工艺、技术与综合性示范项目及推广平台,实现废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产业化。主要包括:印染废水处理及资源化创新工程和纤维资源循环利用创新工程。
    结语
    发现是为了再造,适应还要**。对经济新常态特征与规律的把握,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产业竞争优势的塑造与提升;同时,产业发展则需时刻以“度量衡”为准绳,反思产业是否、能否健康持续发展。
     “度”包括高度、广度和深度。高度,是指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即纺织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组成部分、时尚产业的推动力量;广度,是指跨界融合的广度 化,即纺织产业是两化融合的示范行业、先进科技成果的融汇产业;深度,指的是资源环保的深度化,解决量大面广的纤维资源安全、普及节能降耗减排技术。
     “量”包括体量与质量。体量意指有效依托规模优势,促进产业集中度与产业集聚,实现规模效益;质量则意指回归产品本源重质量,保持产业发展重内涵,推动行业提质升级。
     “衡”则为环境和发展的平衡、技术和就业的平衡以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平衡。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绿色经济型”产业,实现环境和发展的平 衡;打造劳动力素质综合提升下的“新型智能型”产业,实现技术和就业的平衡;结合“大众消费”与“小而美”个性化需求,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平衡。
    在大变革年代,需正视新常态,确立新格局,构筑新梦想,塑造新身份!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