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千人纱,万人布”。在当下招工难、工人流动大的环境下,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纺织厂的用工问题始终困扰着企业。很多企业万 锭用工达70人左右。而优秀的企业无锡一棉平均万锭用工仅有20多人,如何能精减用工是棉纺企业十分关注的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管理,精 减机构,工作上讲究兼、并、带;办公要自动化,才能有利于处理冗繁数据,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及无效劳动,如过去粗纱落纱,先将粗纱落下放到粗纱机顶 板上,再放到粗纱小车上,运到细纱车台旁,为了推陈出新的需要,先将粗纱放置到储备洞中备用,等到快要用到时,挂到备用吊锭上备用,再等到旁边运转的吊锭 纺空用光时,再将粗纱移到运转吊锭上使用。这样一来不仅多用工,而且很不利于控制质量。现在,我们通过创新,认真分析、合理调度、统筹安排,将落下的粗纱 直接挂到备用吊锭上或运转吊锭上,减少了不必要的劳动,节约了用工。设备进行包干,包机到人,改善用工环境,提高工人的生活质量,实施精细化定额定编,满 负荷劳动,增强员工的工作责任心。二是技术创新,提高生产线设备的自动化、信息化程度,扩大卷装容量,减少操作频率,从而减少用工。如清钢联技术已很成 熟,生产中,回花、回条大量减少,有利于质量、产量,减少了用工。采用细络联技术,细纱落纱工可减少2/3,落纱搬运工及理管工可全部省去。有些老机无法 采用细络联技术,可进行常规改造,采用自动集体落纱和智能落纱小车,减少人工落纱和插管,节约了用工。三是操作创新,研究运用新的操作方法,简化操作程 序、技术要求。如细纱接头,用套接法替代顶管接法,降低了技术难度。虽然,不对接头质量作要求,但是自动络筒机设备上配上先进的电子清纱装置,进行自动检 测并剔除,并用自动打结器重新接头,这样既能保证接头质量又能缩短接头时间,同时减少了对员工的培训时间,又能增加操作工人多看台,从而减少了用工人数。 四是工艺优化,运用超大牵伸工艺,不仅能改善成纱的条干、粗细节、棉结、纱疵等质量水平,还能有效的提高前纺各道的台时单产,目的是提高各道半制品的定 量,达到高产低耗,减少用工。如加大棉卷或生条的定量、增加粗纱定量,粗纱捻系数的工艺优化,进行偏小设计。
电耗是除原料、用工成本之外的又一大耗,是我们值得注意的消耗,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节能:一是改造节能,对设备各工序能耗高的地方,进行 分析论证,实施可行性改造。如细纱集中吸风装置改造、细纱断头吸棉风机改造、细纱节能锭子的使用、空调系统改造、各吹吸风清洁装置由不停息运作改为间歇式 工作等改造。二是管理节能,用电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工段、班组,有利于各项节电措施的落实,减少及避免粗纱、细纱、络筒空锭或开空车。优化空调和除尘工艺风 量,改变一些不合理的设计,使用变频调节,杜绝那些大马拉小车的现象;优化各道车速,实现高产节能的目的等。三是工艺节能,如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纱线捻 度偏小撑握,捻度小则产量高,吨纱用电少,各道优化工艺,调整车速,提高出条速度,增加台时产量。四是政策节能,利用好峰谷平电差,峰时电价为1.030 元/度、平时电价为0.618元/度、谷时电价仅为0.286元/度,峰谷差比较大,是一项可观的节约收益。因此,在生产上我们用电要“开足谷时、避开峰 时,合理运用平时”的原则。合理使用变压器的运行损耗,提高功率因素节能等,这些往往会被人忽视。
在原料使用上,注重的是因质而用。当接到订单时,对客户提出的质量要求,要认真评审、仔细分析研究,选择适当的原料,合理配 棉,做到质量达要求,并且重在质量不过剩。如果我们做出高质量的产品,并且质量严重过剩,这并不能反映出我们的水平好像有多高,而且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 为。做出合适的产品质量,满足客户要求的同时,我们要尽量提高各道制成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提高原料使用价值,少回花,我们就要控制各道回花 率、回丝率,如控制清花成卷的动、静态合格率,确保达98%以上。控制梳棉的回条、回卷率,在换卷同时要换桶,做到少裁卷、合理裁卷,络筒时拿清条、少拿 条。控制粗纱头率,要确保粗纱车状态良好,不坏纱,在细纱车间换粗纱时,要控制粗纱合理的圈数进行更换。控制回丝率,**要确保细纱车车台状况良好,不碰 钢领、磨钢领,减少坏纱。其次是要确保细纱成形良好,细纱经纱管络筒时不留尾纱、脚纱。*后络筒时,只有在保证纱线疵点少、质量良好的情况下,才能够保证 少切纱疵、不切纱疵,才能有关效控制络筒回丝。做到了以上的要求不仅仅是节约了用工用电,而且是保证产品质量不可缺少的前提。二是要节约原料成本,控制好 各道落棉率,这是有效节约原料成本的重要环节,如控制好开清棉工序的各车台的车肚落棉,要做到勤开松、多落杂、少落白。在梳棉工序中,要多落杂、少损伤纤 维,多排棉结、控制短绒增长幅度、棉网清晰、成条良好,才能有效保证质量。在精梳工序,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少落棉、多排短绒和棉结。三是确保产品质量,首 先要选择好适当的原料,进行合理配棉,采取相应的工艺措施,在生产过程中,要进行不断的优化工艺,提高工艺水平的执行能力。
总之,节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而优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进步的过程。提高、进步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
节约成本、提高质量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更是一种我们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探索、永无止境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