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由于贪图*为便宜的价格,巴菲特购买了一家美国大型纺织企业。奈何抵挡不住低成本的新兴市场竞争,美国纺织产业正日薄西山,这家纺织企 业也不能幸免。巴菲特使出浑身解数,也不能让这家公司起死回生。*后,巴菲特不得不放弃在纺织上的投资,转而利用现金流收购其他私人企业和上市公司的股 权。这家纺织企业的名字叫伯克希尔·哈撒韦,今日全世界*大的投资控股公司。当初的纺织业在这家公司身上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核心业务是保险(放心 保)。
50年后的今天,美国的纺织业似乎在成本上重新夺回了优势,并成功地吸引了来自全球纺织业霸主中国的投资。据报道,棉纺织龙头企业浙江科尔集团 有限公司将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兰开斯特郡开设其**家海外工厂,投资总额为2.18亿美元。**期工程将在2014年2月破土动工,预计2014年10月 投产。
纺织业一直以来被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当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时,纺织企业就有动力把工厂迁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这也导致了全球纺织 业中心的不断转移: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独立后的美国—二战后的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如今,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中国的纺织企业越来越多地在越 南、柬埔寨、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投资建厂。
棉纺企业往劳动力成本更高的美国转移,似乎有点令人费解。美国哪方面的优势吸引了浙江科尔呢?答案是
有人可能有疑问,美国棉花便宜直接进口就是了,工厂还是建在国内,这样还可以利用国内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但国内目前限制棉花进口,当内外价差足 够大的时候,资本就可能被用来直接去国外开办工厂、就地采购。实际上,发达国家企业面对国外廉价劳动力的诱惑去国外投资也是同样的道理。
为了保护棉农的利益,限制棉花进口,结果却可能无益于国内纺织产业。这种不利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纺织业资本流到国外;另一个是留在国内的纺织 企业因为高成本而无法与国际对手竞争;再一个就是,限制国外棉花的进口,可能招致国外的贸易报复。棉花是纺织业的原料,如果棉花保护主义无益于国内纺织 业,那也意味着大大削弱摧毁了国内棉花的需求。需求减弱,国内棉花的价格很难得到维持,*终损害的还是棉农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