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腊月时,空气中开始若有若无地飘起年的味道,城市的大街小巷、角角落落都已盛装打扮,期盼着新年的到来。而在不少市民的印象中,如今的年味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渐渐地失去了味道,唯有儿时的年味永远沉淀在心底,那时虽然没有时髦的电脑,没有高额的压岁钱,但是却有着浓浓的喜庆和亲情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俗语:过了腊八就是年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接玉帝;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进入腊月,各种各样的习俗接踵而来,然而现在已经渐渐地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
在我们的记忆中,关于年味的回忆总是美好的,不管是那如期而至的皑皑白雪,还是压在枕头下的几块压岁钱,还有那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记忆中的年味当然更离不开那顿年夜饭,家人无论多远都要赶回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着春晚、聊着天。
近日,在榆林市大街、凌霄广场的路边,售卖对联、红灯笼的摊贩也渐渐多了起来,但是购买的人却寥寥无几。“生意不好做啊,过来购买红灯笼或者对联的大都是一些中老年人,年轻人太少了。”小商贩郭师傅无奈地说,俗语称“过了腊八就是年”,也就是说过了腊月初八,年货市场生意就会好起来,但是近几年年货市场销售量着实有限。
市民:过去经济条件有限却年味浓
近日,华商报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不同年龄段的榆林市民,听听他们记忆中的年味是啥样子。
“在我的记忆中,到了腊月年味就浓了,尤其是小年那天,家家户户都要吃上糖果、瓜子来助兴。”今年70岁的王大爷告诉华商报记者,那时候春联都是自家人写或者找本村会书法的人手写。
王大爷称,那时候经济条件有限,家里做一些白馒头、将肥肉炸成油脂渣,就算是有钱人的生活。“而现在家里过年都是购买现成的,或者是购买一些半成品,家里再加工一下,就这样,孩子们都觉得饭菜一般。”
29岁的王先生出生在农村,在他的记忆中,年味*让他记忆深刻的是和小伙伴们一起“疯玩”。“小时候*美好的过年记忆并不是看春节文艺晚会,而是和村里的小伙伴拿着玩具枪、带上鞭炮满村追闹,甚至是一个晚上都在村里面玩。”王先生表示,现在回想起来都会不自觉的笑出声来,初一早上醒来**件事就是看自己枕头下的压岁钱是不是还在,如果在就觉得特别幸福。
现象:生活节奏加快 年味越来越淡
曾几何时,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年味变得越来越难以追寻,“累、贵、挤”已成春节的关键词,千辛万苦的赶回家过年,吃喝睡却成了重头戏,人们抱怨记忆里那个单纯美好的春节已经一去不复返。
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了,即便烟花再漂亮,也比不上自己小时候在冰上放爆竹那种倍儿高兴的感觉。“现在家人聚会,电子产品充斥,业务也很忙,感觉跟普通放假差不多了,过了大年三十晚上和初一上午就没什么过年的感觉了。”李先生说,原来年味会从腊月持续到元宵节,现在拜年后就感觉年已经过完了。
“虽然我们还会看春晚,穿着新衣服去拜年,但是心里总是觉得空落落的,没有小时候的那种兴奋劲。”市民郭先生称,现在回家都是和朋友一起喝酒,感觉像是例行公事,多的时候**要赶三四场饭局,原来的快乐过年已经变成了“度日如年”。
有市民感慨:在繁忙的都市里,在行色匆匆的人群中,年味越来越淡,有的时候马上过年了,才想起来。*令自己怀念的,还是小时候过的年,虽然那是些久远的回忆,但一切又都是那样鲜活。
专家:用平常心对待春节团圆*重要
“那时候的春节习俗虽繁杂,但趣味横生。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腊月里本该有的民俗却渐渐消失。”对此民俗专家表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过年的方式和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年俗必然会有所改变。
“无论时间如何流逝,社会如何变迁,中国人过年依旧图个热闹、团圆和吉祥如意。”该专家打比方称,春节人们都喜欢放鞭炮,原来是放的越多越喜庆,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出于安全的考虑,人们不得不对这项传统春节活动加以限制。
专家认为,与其沉浸在对过年年味的怀念当中,不如用一颗平常心来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家人团圆才是*重要的,和家人一起聊聊外面的世界,聊聊自己的工作。”
网友:抢红包不如发“压岁钱”
@@幸福的花儿:离年越来越近,不知什么时候年味越来越淡,失去了那种渴望和喜悦,沦落成了负担和劳累。
@@牛儿飞:抢红包抢的再大也不如发“压岁钱”。
@@Stophwh:小时候总盼着过年,放鞭炮,可随着**天长大,这年味啊越来越淡,*后连家都不想回。没味。
@@无语凝噎:现在过年不交流,交流只有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