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4年棉花生产形势
(一)植棉面积与总产齐跌
国家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的取消后,2014年棉农的植棉积*性再次受到严重挫伤,植棉水平持续下滑,全县种棉面积只有23万亩,同比减少29,23%,较历 史*高的2010年减少41,9%,比前五年均值减少34,17%;总产为5,29万吨,同比减少0,43%,较前五年均值减少19.67%,较历史*高 的2010年减少49.7%(祥见表1)。传统植棉的沿江洲区植棉面积降幅更为突出,据洲头乡农技站2014年底调查65个种植大户共承包土地152 0173 3840 亩,其中植棉仅为1362亩同比减少76.15%。
(二)自然灾害频发,棉花单产下降
近年宿松县棉花生产屡遭自然灾害。2014年棉花栽后遇到高温干旱,僵苗不发;6月下旬到7月上旬连续降水、低温,盛蕾初花期枯萎病爆 发;8月中下旬持续低温阴雨寡照,枯萎病二度高发;7月中旬短期强降水,局部内涝,棉株萎萎,花蕾脱落严重;8月上旬后,持续低温多雨寡照,土壤相对持水 量居高不下,墒情欠佳,棉株根系活力减弱,吸收能力衰退,出现大面积早衰,上部花蕾脱落,不能形成秋桃盖顶,导致2014年全县
(三)棉田投入减少,管理水平下降
随着植棉效益减少,棉农投入降低,制约了高产稳产的提高。据调查,2014年植棉物化成本投入为467元/亩,同比减少95元,减幅达 16.9%。随着打工经济的兴起,植棉收入在家庭经济收入中的比重剧降,留守老人还要肩负照看孙辈的重任,植棉夺高产的意识不强,粗放管理取代精工细作, 植棉水平下滑,据洲头农技站调查,65户平均投工14个,同比减少1.6个/亩。
(四)棉价低迷,植棉收益剧降
2014年全县棉区市场籽棉价格6.0元/公斤左右,是近几年来*低,同比减少26.8%,较前5年均值减少28.57%。全县平均植棉 总收入仅1449元/亩,扣除投入成本1377(其中物化成本467、人工成本910)元,亩收入仅72元,同比减少434元/亩,效益同比下降 85.77%。按沿江洲区现行土地流转价格600元/亩推算,植棉大户租赁土地种植棉花将亩亏损500多元,植棉人工成本上升收益剧降。
(五)植棉信心不足,生产形势严峻
据汇口镇农技站近期调查,30个农户,2014年植棉面积共461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2.91%;2015年计划种植面积减少为123 亩,同比减少338亩,减幅73.32%。2014年是内地实施棉花新政的**年,棉价大跌、效益下滑,已出现老棉区大面积改种,丘陵低产坡岗抛荒现 象,2015年呈加剧态势,棉农植棉意愿剧降,面前沿江洲区原植棉大户已改种玉米、黄豆等,后山丘陵棉区将旱改水种植水稻、玉米等,总体来看,生产形势十 分严峻。
二、当前棉花生产面临的新问题
当前棉花生产面临的新问题很多,突出表现为面积和产量急剧下滑;棉花价格下跌太多,植棉收入远低于棉农预期;植棉扶持弱化,棉农植棉信心难以提振;传统优势棉区不复存在,棉花产业链萎缩,人工精细夺高产的传统植棉技术受到挑战。
(一)国家棉花产业政策发生重大调整为确保粮食安全,国家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对种粮实行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每亩达100元 以上,并出台*低保护价等一系列优惠激励政策,而发展棉花生产仅15元/亩良种补贴(内地棉定额补贴目前棉农没拿到手)。近年来,为保护棉农利益,国家从 2011-2013年连续三年实施临时收储政策,敞开收购棉花。2014年国家再调整棉花收购政策,完全放开内地棉花市场,新政策的出台快、变化大,企 业、棉农应变不及,反响强烈,尤其是棉农心里预期仍维持上年籽棉价位,面对2014年棉花价格大跌猝不及防。 2014年国家发改委决定在新疆实行棉花目标价格,对内地实行2000元/吨的定额补贴,目前全县的棉花补贴面积正在申报与核实之中。因补贴太少,难以提 振棉农植棉积*性。
(二)农村劳动力不足,植棉成本持续增高当前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生产收益不再是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一方面,从目前农业劳 动力资源看,植棉劳动力多是在家肩负照看孙辈重任而不能外出打工的爷爷奶奶,加之当前沿江棉花种植模式暂时仍难以全程机械化操作、投工投劳大,劳动力成本 飙升,即便是籽棉价涨至10元/公斤以上,依然无法调动棉花生产积*性;另一方面,随着土地流转加速,种粮大户依靠机械化集中成片种植粮食,工商资本进驻 农业,又大力推动果蔬高校种植,进一步打压棉花生产,初步预计2015年全县植棉面积同比将减少50-70%。
(三)“异性纤维”超标严重据近几年实地调查与走访获悉,在棉花收获季节,大部分棉农不按标准化生产要求,使用布袋和竹篓采摘,普遍违规 使用塑料编织袋拣装籽棉;晒、储、装、运过程中对毛发等异性纤维的混入很少予以防范,造成“三丝”污染严重,且成为制约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与新疆 棉竞争中,“三丝”成为*大的杀手。
(四)土壤恶化,早衰现象严重沿江棉田大多实行“油(麦)棉两熟”种植,长期免耕。据调查绝大部分洲(圩)区棉田,自上世纪90年代初推 广营养钵育苗移栽以来,近20年基本未进行翻耕,大量使用除草剂,单一使用化肥,很少或者不施农家肥和其它有机肥。连续多年的高生物学产量从棉田产出,使 土壤有机质严重消耗,土壤理性化性状恶化。从而造成土壤板结,耕作层浅,棉花根系难以下扎,根群分布浅,易倒伏,抗灾能力*差,保肥、保水能力弱,肥料利 用率低。随着农资涨价,棉农对棉田投入的减少,导致土壤缺钾、缺硼普遍,容易造成棉花生育中后期的早衰,严重制约了产量的提高。
(五)产业链萎缩,经营风险加大随着招商引资经济的兴起,作为沿江经济欠发达地区,曾经属于**支柱产业的棉花种植业产值占经济总量已很 小,加之近年棉花价格波动大,植棉积*性低下,精工细作夺高产的棉花种植业已逐渐远离社会视线;地方政府对棉花种植的重视程度已与粮食生产不可同日而语; 多年十分活跃的棉办、棉花协会、经纪人大多有名无实。此外,随着内地棉花购销市场的完全放开,国家临时收储政策的取消,棉花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将会再度加 大,缺少政策支持,轧花企业经营风险加剧,融资难,且成本提高,特别是当前棉花量价齐跌的情况下,各金融机构贷款意愿不强,棉花种植和加工产业之路越走越 窄,越行越难,部分棉花种植大户、企业和经纪人纷纷退出棉市,棉花产业链逐步萎缩。
(六)对传统植棉技术提出新的挑战营养钵玉米移栽、大棵稀植、多次施肥、整枝抹叉、高大型杂交品种的应用等传统植棉模式,将越来越不适应 新形势。可以断定,麦(油)后播种、田管、收储等全程机械化种植,推行密矮早全程机械化标准化栽培是长江流域稳定棉花生产的必由之路。一次性施用控释肥、 适时化控免整枝、统一机械采摘等相关配套简化栽培技术对实现高产优质将显现作用。
三、稳定沿江棉花生产持续发展的建议
棉花作为重要的生产和战略物资,关系到棉花种植业、加工业、流通业、纺织业等产业经济的安全运作;同时,棉花产业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关 系近亿棉农、千万纺织工人、百万加工流通企业职工的经济收入。尽管近年来棉花供大于求,但我国既是棉花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因此,稳定棉花生产、保持 有效供给显得十分重要。
(一)制定完善的扶持政策,提振植棉信心目前国家对长江流域棉区仅剩良种补贴政策,每亩仅15元采取财政“一卡通”普惠制,对棉花生产和 农民增收无实质性促进作用;2014年起国家对内地棉花定额补贴只有2000元/吨。建议加大棉花良种补贴幅度,增加种植、产量和品质补贴标准,增设棉花 全程机械化专项补贴,并向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植棉大户倾斜,以提振棉农植棉信心。
(二)创新植棉技术。提升种棉收益创新棉花高产创建模式攻关,以适应当前农村形势的轻简集成技术为重点实施内容,尤其围绕开展全程机械化 直播密矮早栽培等课题攻关,重点突破机械化采摘瓶颈,减少植棉用工成本。加大投入,尽早安排麦(油)后机械化直播密矮早栽培实验、示范,大力推广全程机械 化作业,重点围绕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奖代补,集中连片示范推广,走“技术+合作社+企业+农户”发展之路,以示范区 为样板,促进传统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实现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
(三)合理布局,调优种植结构把棉花生产的重点转移到“产质并重、增加效益”上来,依据国家棉花发展宏观战略,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成 分利用沿江资源禀赋,以土地流转为契机,宜棉则棉;出台相应措施激励当地棉花的品质提升,加强相关部门合作,培育良种,为本地加工企业、纺织企业发展创造 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加强棉花市场监管,加速产业市场化建设随着棉花完全市场化,棉花种植、收购、加工、流通等面临问题多。建议由政府牵头,组建棉花市 场协调机制,稳妥化解各方矛盾,营造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维护棉花市场秩序;同时,引导棉花加工企业走精深道路,扭转本地纺织服装企业与产量倒挂的局面, 并完善“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充分利用资源,从源头上降本、保质、提效,加大棉花全产业链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