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农产品收储政策的前世今生

百检网 2021-12-15

  国家农产品收储政策正在酝酿大调整。

  我国农产品保护性托市收储政策已实行近十年,先后包括小麦、玉米、稻谷、大豆、棉花、白糖等品种,收储政策通过设定国家收储价,保证农民销售农 产品的*低价,保障其收入从而保护其种植积*性。但近年来因其扭曲市场价格,以及执行中的乱象而饱受指责,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收储政策之前世:曾经辉煌

  我国粮食*低收购价政策是在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的背景下制订的。

  200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决定,“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积*稳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明确“转换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一般情况下,粮食收购价格由市场供求形成,国家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实行宏观调控。要充分发挥价格的导向作用,当粮食 供求发生重大变化时,为保证市场供应、保护农民利益,必要时可由国务院决定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粮食主产区实行*低收购价格”。由于2004年市场粮 价在*低收购价以上运行,*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实际没有执行。

  2005年,粮食连续丰收,粮食价格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江西、湖南、安徽、湖北4个早籼稻主产省于当年7月28日启动*低收购价稻谷执行预 案,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四川等5个中晚籼稻主产省于当年9月15日起也陆续启动*低收购价稻谷执行预案,从而揭开了启动*低收购价预案的序幕。

  2006年,我国**次在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6个小麦产主省启动了*低收购价小麦执行预案。此后,我国粮食生产连续获得丰收,为了避免重蹈历史上谷贱伤农的老路,国家已在粮食小麦和稻谷主产区多次启动了*低收购价小麦和*低收购价稻谷执行预案。

  国家在确定*低收购价品种时,并且没有将玉米、大豆等品种列入国家*低粮食收购价格制度,说明在国内大宗粮食品种中,玉米、大豆等品种的放开程 度较为彻底。在实际运作中,临时收储便成为国家调控玉米、大豆等收购市场的重要手段。这种政策兼有价格干预和收入补贴性质,在市场价格低于临储价时启动收 购。

  自2008年国家在东北产区收购600万吨临时收储玉米之后,针对当年玉米、大豆等粮食价格的下跌,为了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农民的种粮积*性,国家从2008年10月开始,先后启动了五批粮食临时收储计划,品种涉及玉米、大豆、稻谷、油菜籽等。

  2011年,为防止棉价大起大落、稳定棉花生产,国家将棉花也纳入临时收储。

  不可否认的是,国家粮食收储政策实施初期,对提高农民收入,维护粮油市场稳定,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全球蔓延使得国际市场原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快速回落,这使得连续五年丰收的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受到了较大的下行 压力,但国家*低收购价政策的执行和国家大规模临时收储计划的实施,有效地抵御了国际粮价的波动对我国粮食市场的冲击,我国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在国际市场粮 价大幅波动下,总体保持了相对独立的运行态势。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收储政策越来越多的弊端开始显现,好景不再。

  收储政策之今生:深陷泥沼

  国家实施农产品*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这些保护性政策已越来越不适应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并逐渐成为阻碍农产品市场发展的绊脚石,使农产品市场“两头受损,中间获利”的格局越来越明显,好政策逐渐走了样。

  一方面,托市和临储机制具有明显的政府干预市场的特点,拉高了部分农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使得其国际国内市场严重倒挂。

  以大豆为例,2013年临时收储价4600元/吨,而目前美国大豆进口折算到港成本仅4200元/吨不到,南美豆更低只有4000元/吨左右。 东北地区以国产大豆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已基本全部停产,沿海大型大豆加工企业的原料基本全部依靠从美国和南美巴西阿根廷进口,年进口量6900万吨。

  大米行业国内外价格倒挂的效应也在持续发酵:在云南和广西边境地区,大米走私开始流行,甚至很多来自江西、安徽等省份做大米生意的客商也往内地市场倒运大米。一位大米加工企业老板诉苦说,“目前全行业基本处于亏损状态,做得越大赔得越多。”

  再看棉花,过去两年我国收储了1000万吨的棉花,占全球库存的60%。收储库存承担的资金占用、库容、价差亏损压力等越来越大,但农民把粮食 种出来了,国家又不能不收,更不能降低收储价,否则就会挫伤农民积*性。因收储造成的国内外棉价差致使国内纺织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由于进口配额有限,甚 至有企业从倒卖配额指标中获利。

  另一方面,中字头的收储企业一枝独大,众多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形成市场垄断格局。而近些年来,受利益驱使,很多受委托收储的库点还 出现了倒卖国家粮食、贪腐案件,适量收储和按收购价收储成了一纸空文,超量收储、超量存放等又严重浪费了农产品市场资源。此外,还出现了出库难、库存粮质 量差等一系列问题。

  2013年,中储粮、中储棉的两场火灾和河南等地中储粮系统的贪腐窝案让人们看到了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实施多年来存在的问题,也揭开了中储粮系统运营监管中存在的巨大漏洞。

  可以说,收储政策的“副作用”愈加突显。“托市和临储政策确实扭曲了市场,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多数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均已抛弃这种政策,我国的粮食收储政策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中华粮网信息主编焦善伟说。

  收储政策之来世:问计直补

  眼下,进口大豆和棉花的巨量库存犹如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由此造成的财政重负,威胁着我国粮食和农产品安全。

  日前,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我国要推动*低收购价格和临时收储政策向“价补分离”转变,组织开展大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

  所谓目标价格,即有关部门根据当年的物价水平、粮食生产利润、农民收入增长等因素,确定目标价格。收获后,如果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农民就按 照市场价格出售;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将目标价格市场价格与之间的差价,直接补贴给农民,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则随行就市出售,不再由国家收购。

  此外,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委近日发布了《关于东北地区玉米和大豆临时收储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到“合理确定执行国家临时存储玉米和大豆的收 储库点(包括中储粮直属企业和非中储粮直属企业)”,进一步明确多元化的收购主体。此举将打破由中储粮承担市场收购主体**角色的局面。

  有迹象显示,中国收储机制改为直接补贴农户的政策仍在酝酿当中,具体时间可能远不如市场预期来得早;预计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收储规模将更大。

  中华粮网信息主编焦善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选择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大豆和棉花品种作为改革试点,对玉米、小麦和稻谷等主粮品种未做调 整,与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一直以来贯彻实施的“确保主粮安全”粮食战略相符合,如果试点品种的改革取得成功再向主粮品种推行无疑是较为稳妥 的做法。

  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马文峰指出,之所以选择大豆和棉花,是因为这两个品种种植区域比较集中,国内大豆绝大多数都在东北种植,棉花60%以上产量来自新疆,它们适合大规模种植,便于试点。

  但是,收储政策并不会马上终结,楼继伟并未提供改革的时间表和具体细节。一位接近财政部的粮食问题专家表示,目标差价补贴不存在技术障碍,我国 的遥感卫星技术已经达到非常精确的地步,关键看是采取按面积补、按产量补还是按销售量补的方式,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快也要等到2014年下半年才能出 台目标差价补贴的新政。

  让市场担忧的是,我国过去两年收储约1000万吨棉花,占全球库存60%;大豆库存目前约400万~500万吨,停止收储后,这些库存可能释放 到国内市场,势必造成冲击。“如何消化这些库存,保证直补政策的平稳过渡是政府需要考虑的。”焦善伟说,“若取消收储政策,等于把中间环节也开放了,市场 竞争将更加激烈,政府未来的工作重点应强抓流通环节,重构市场机制。”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