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产品不同中、国家扶持政策不同、规模不同乃至出口、内需市场不同造成两种不同的看法和结果。从笔者调查来看,2013年以来中小企业正逐渐经历“去库存、去产能、去企业”的三步走过程,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品结构和降出口、扩内需的指导方向正坚持不懈的贯彻和执行,由此引发的“阵痛”或 “伤筋动骨”不可避免。做为中小企业,单一的贸易出口公司,中小棉纺织厂、中小服装厂经过短期的挣扎后除了转型、升级或“另谋出路”外,几乎没有更好的退路。
有关部门通过棉花进口配额的“不平衡”发放达到遏制小棉纺织企业的“遍地开花”,其目的是为了保护、鼓励和持持大中型棉纺织企业尽快产业升级、调整产品结构,增强在全球出口市场的竞争力。
一、棉花进口配额成为主要关注问题之一,也成为部分棉纺织企业能否在本轮危机机中“上岸”的重要因素,5万锭以上的棉纺织企业才有资格申请进口配额这一“门槛”将相当大比例的棉纺厂挡在门外,面对国内外3000-4000元/吨的差价、中国企业完全丧失的人工、原料、配套等等优势、人民币大幅升值对出口的冲击,政府似乎“淡定神闲”,“去产能”和“去企业”的意图已不容怀疑;
二、国储棉及时轮出对稳定棉花市场价格、稳定市场供需并及时缓解国家库存压力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与抛储量按3:1搭配滑准关税棉花进口配额是一个“创新”,一方面得到益处和扶持的是5万锭以上的竞拍企业,符合国家“抓小放大,扶强压弱”的思路;另一方面对1%关税内棉花配额中加工贸易比例达2/3以上,一般贸易配额比例过低的有益补充。有配额的企业(包括加工贸易进口配额)、能参与国储棉竞拍并能获得滑准关税配额的棉纺厂以及生产高支纱、高支高密坯布的企业虽然认为纺织形势非常艰难,出口订单受欧美日危机影响较大,且资金运转压力偏重,但产销和开机情况基本正常,而且受人工成本上涨、外部其它利空因素影响也较轻;而对于江浙鲁粤等棉纺织、服装等小企业集中的地区,棉花原料成本居高不下,大企业派发代加工订单又寥寥无几再加上,竞拍国储棉又无法进口外棉降低成本,因此困难就会被成倍的放大。
政府短期很难有调高出口退税或降息等扶持政策出台,目的是逼迫纺织企业转型升级,要么主动承受人民币升值的绝大部分成本实现从出口量到质有转变,要么提前“关门歇业”另谋出路。2009为应对金融危机和出口大幅下滑,我国有关部门2月1日、4月1日分别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虑上调至 15%、16%,而后一直执行到今,部分出口型企业在退税的支撑下勉强完成转型升级。
2012年在国家20400元/吨的强力收储下,国内棉价现货始终盘锯在高位,国内外棉价差一度达到6000-8000元/吨,要求提高出口退税至17%甚至更高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事与愿违,政府给中小企业的只是个“背影”。竞争力不足、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迟早要退出市场,有些外贸公司、代加工和来料加工企业在等待退税上调的期望中“关门”;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表示“目前的贸易状况较*低迷时相对好转,但和稳定以及向上的时期相比则不好,甚至进一步恶化。这和汇率的关系很大,人民币升值确实影响了出口贸易。”,但人民币的单边升值,刺激和鼓励热钱大规模投机中国,*大地夺取制造业的资金生存空间,使企业的人工成本大幅攀升,生存更加艰难。而中国制造业的恶性竞争,使得中国企业无法和西方垄断性的销售渠道议价,因此降息或将引发进一步的通胀压力,棉纺织企业出口存很大变数,降息促出口并不见得是“灵丹妙药”,政府也不会轻易尝试。2013年在国家继续20400元/吨敞开收储棉花的大背景下,大部分中小棉纺织企业的生存空间将继续被压缩,早停产、减产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