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相关规定,加工点生产的再生棉棉包都贴上了警示标签。
本报记者 任志方
4月24日-26日,本报对长清区潘村再生棉生产
老板们自发组织了
10余人的业余消防队
7日下午,记者再次来到潘村附近的再生棉加工点,和上次记者来这里不同,从加工点厂区北侧到南侧,每个加工点都安上了门牌号,加工点的地址都能很容易地被找到。
“作为棉制品生产行业,*担心的就是防火安全。”在其中一家名为宏达再生棉回收站的加工点内,老板给记者演示了消防设施的保养和维护情况。
该老板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加工点的负责人自己投入资金修建的。此外,为了满足整个厂区的消防安全,加工点的负责人们还联合成立了一个10余人的业余消防队,并与厂区签订了《安全防火责任书》。
每个棉包都
贴上了警示标签
在宏达再生棉回收站的仓库里,记者看到这里还堆着一垛一垛的棉包,而且每个棉包上都贴好了统一的警示标签,上面标明了产品名称,及“禁止用于生产医疗卫生用品、婴幼儿用品、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及生活用絮用纤维产品。”
另一家再生棉加工企业的负责人刘永山告诉记者,在执法部门检查之后,厂区内的再生棉加工点老板们联合发了一份行业自律书。记者看到这份自律书的头一条就是“合法经营,服从管理。”此外还有“不收购不合格、不合规材料,不经营假冒伪劣产品”,“参加灭火演练和培训”等要求。
在顺玉再生棉加工厂的办公室,老板还给记者出示了一摞再生棉销售流向记录及出货台账,对产品名称、进出货数量、时间、价格、来源、流向等做了记录。“这些都是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记录的。”
“还是希望能在
现在的地方继续发展”
在厂区主要道路的一个拐角附近,有一座基本完工的二层小楼,刘永山告诉记者,“将来加工区的办公地点就准备设置在这里。”而为了美化加工厂区,一些老板还在路边及院内种上了树。
“整个
“现在在国内的北京丰台、郑州、省内的邹平、微山都有这种再生棉加工企业。目前这个厂区里有的加工企业每年的销售收入甚至能达到上亿元,如果对现有的再生棉加工企业进行规范,并加以扶持,形成规模化发展,无论对地方经济还是对企业发展来说都会是好事。”山东省浙江商会副会长季瑞彩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