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纺织纤维的生产量由152 0173 3840年的160万吨,2008年增涨到7614万吨;2009年为7385万吨,2009年全球生产天然纤维 2760万吨(皮棉、净毛、精干麻、生丝等);其中,中国生产的天然纤维729万吨,占全球天然纤维总产量的36%。全球化学纤维总产量4625万吨,其 中,中国生产的化纤为2615万吨,约占全球化学纤维总产量的56%。也就是说在这100多年间,中国已经变成为世界上纺织纤维和纺织生产的**大国。尤 其是化学纤维中的再生纤维和合成纤维都在全球产量中占了的很大比重。
*近的30余年,全球纺织纤维加工量由1980年的3200万吨增至现在的7400~7600万吨。这个增加过程1980年时世界上不少经济发 达的纺织大国认为纺织工业是夕阳工业,但事实上,30年来的历史过程说明纺织工业不是夕阳工业,而变成为朝阳工业。然而,这30年中许许多多纺织品的生产 在世界进行了大转移,一直到目前,许多高档产品和产业用纺织品的加工正在继续由经济发达的纺织大国向中国大陆转移;但是在中国大陆,纺织加工由东部沿海地 区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同时,中低档服装及家用纺织品的加工已经开始由中国向南亚和东南亚国家转移。而产业用纺织品还将快速发展及增值。展望21世纪的未 来40年,纺织产业还将阔步发展。纺织产业已从原来的“夕阳产业”逐渐变为“传统支柱产业”、“具有战略性新兴内容产业”重新定位以及新的“朝阳产业”, 正在大发展。
纺织服装产业当前面临的挑战
展望2050年,纺织产业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宏伟的远景,但是也面临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
(1)纺织纤维原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全球纺织纤维加工量今后40年将大幅增加。根据联合国预测,2050年全球纺织纤维加工量将达到2.53 亿吨。其中:服装用纺织品4150万吨,人均纤维消费量4.51kg/人/年,占16.4%;家用纺织品4100万吨,人均纤维消费量4.45kg/人 /年,占16.2%;产业用纺织品17050万吨,人均纤维消费量18.53kg/人/年,占67.4%。这一变化是30年前完全没有预料到的。
纺织纤维原料每年要由现在7500万吨左右增加到2.53亿吨,这样的大发展将面临许多制约。**的问题是全球人口暴增(2000年联合国发布 预测2050年全球人口76亿,2009年1月联合国发布预测2050年全球人口92亿,今年2月修改为94亿),那么全球的耕地即使全部用于种粮食也可 能不够养活94亿人口,粮食的供应将会非常紧张。天然纤维无论是
(2)纺织加工对环境的影响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从哥本哈根会议到去年的天津会议,以及十年以前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对现在纺织纤维原料生产和纺 织加工提出了“节约能源”、“减少污水污物排放”、“节约用水”、“降低能源消耗”、“对环境友好”等“绿色”、“低碳”的要求。这对我们现在的纺织加工 是一个重大的压力,对现在的加工技术、方法、设备、工艺等都是重要的制约。除此之外,更重要的问题是,“节能”、“减排”、“降耗”等要求对我们纺织生产 的加工成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新时期社会对纺织产品品质的要求将不断提高。对服装和家用纺织品要求,如服装的抗起球性、抗钩丝性仍然是难题;服装的抗褶皱性、高湿摩擦 色牢度、“洗可穿”性、导汗透湿性等的要求明显提高;功能性要求不断提高,如保暖性、凉爽性、抗菌性、防臭性、防蛀性、驱螨虫性、阻燃性、防熔滴性、抗静 电性、防紫外线性、红外辐射性、防电磁辐射性,以及智能服装的要求。除此之外,更突出的是,卫生、保健、医疗用纺织品,与生理学、病理学、经络穴位理论等 许多学科的跨学科结合,在这方面的创新开发及应用需要花费更大力气攻关的目标。
另外,产业用纺织品按各种用途不同,也提出高强度、超高强度、高模量、低模量、耐高温、耐低温、低电阻、高绝缘性、防高能粒子等新要求。比如, 航天事业上,宇航员穿着的出仓的宇航服,包括我国即将实施的月球登陆而研制的服装,这些服装的使用环境特殊,朝向太阳的一面服装*低温度是185℃,在背 向太阳的一面服装的*高温度是零下160℃,所以服装表层的纤维要在185℃以上不变软,更不能融化,在零下160℃以下不能发硬、发脆,对服装提出了严 格的要求。
要满足这些要求必须:开发新的纤维品种,开发新的纺织加工工艺、设备,开发一系列检测技术和仪器,建立一系列新标准。中国现已研发进入产业化的 高性能纤维品种主要有:超高分子量高强度高模量聚乙烯纤维、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纤维、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纤维、聚苯砜对苯二甲酰胺纤维、聚苯硫醚纤 维、高强度高模量碳纤维、聚四氟乙烯膜裂纤维纱、聚四氟乙烯纤维、玄武岩纤维、聚酰亚胺纤维、高强聚丙烯纤维、高强聚乙烯醇缩甲醛纤维、水溶性聚乙烯醇纤 维。同时,全球高性能纤维正在开发并产业化的还有:超高强度碳纤维、超高模量碳纤维、碳化硅纤维、硼纤维、聚全氟纤维、聚对亚苯基苯并二噁唑纤维、聚间亚 苯基苯并二咪唑纤维、聚对亚苯基苯并二噻唑纤维、聚醚醚酮纤维。全球关注的化学纤维加工技术还有:纤维素溶剂法纺丝;改性纤维素热熔法纺丝;改性聚酯纤维 聚乳酸纤维;各种高功能纤维:高强、阻燃、防熔滴、导汗、抗静电、导电、导磁、防紫外、防电磁辐射、防高能粒子等等。
纺织产业发展面临的任务
(1)拓展纺织纤维原料的新视野。在已经过去的“十一五”和即将提出的“十二五”规划中,对拓宽纺织纤维原料的新视野提出的要求是:充分利用自 然条件,开发生物质资源。也就是利用各种新技术,培育纤维新品种,利用盐碱地、荒滩地、山坡地种植天然纤维,形成天然植物纤维生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包括各种棉、麻、养蚕的桑树以及新开发的木棉纤维、牛角瓜纤维等。我国*近7年生产了300英支的细棉纱,合股成双股线后织成色织布,然后做成衬衫,主要 出口到美国。目前世界上没有其他国家生产出这种细度的纱线。生产如此细度的棉纱,用普通棉纤维是做不出的。我们来计算一下:300英支的纱线相当于公制支 数是508支,普通的棉纤维的公制支数是4000支,要用普通棉纤维纺出这么细的纱线,每根纱线的截面内只有8根纤维,按照成纱的原理,成纱至少需要37 根纤维,所以用普通的棉纤维是无法做到的。这种300英支的纱线所用的棉纤维是我国特殊培养的品种,这种棉花是种植在盐碱地上的。
另外,要充分利用当前农作物废弃资源(如:喂蚕余下的桑条、榨糖后的甘蔗渣、麻杆芯、玉米杆等利用起来开发再生纤维素纤维);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开发利用新的生物质资源(竹材、海藻、蟹壳、虾皮、植物蛋白、细菌蛋白等);充分利用废弃纺织品再生(在美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等发达国家,废弃纺织品 再生纤维进入市场并获得消费者认可,中国已经做了十余年的工作,但仍需努力);开发新型高性能和新功能纺织纤维,包括用化学纤维“超越、仿制、代替棉纤维 “。
(2)开发纺织染整服装新技术和新设备。纺纱设备和技术方面,传统的有走锭纺纱、翼锭纺纱、环锭纺纱为大家所熟悉,还有离心纺纱、转杯纺纱、赛 络纺纱、赛络丝纺纱、缆形纺纱、空心锭纺纱、喷气纺纱、涡流纺纱、尘笼纺纱、花式纺纱、静电纺纱;此外发现了新的纺纱方法,如:集聚纺纱、低扭矩(扭妥) 纺纱、嵌入式复合纺纱、自捻纺纱、多色混色纺纱(同一根纱线上有几种不同颜色的纤维)及彩虹纱纺纱(同一根纱线上出现4种到10种颜色,每种颜色都是由浅 到深或由深到浅的颜色变化)。纺纱的锭子转速由13000转/分增加到20000转/分甚至50000转/分。
在织造技术方面,由原来的一般梭织发展到多臂织造、提花织造、剑杆织造、喷水织造、喷气织造、三轴向织造、多层织造。此外,还开发了宽幅织造、 特宽幅(幅宽14米以上)织造。织机转速由120转/分增到2500转/分以上。针织技术覆盖了纬编、经编、平型、圆型、宽幅(大筒径)、单向衬经、单向 衬纬、多向衬经、衬纬、添纱等。非织造技术在分梳、针刺、水刺、压粘以及熔喷纺(化纤纺丝)等各种方式都已经广泛实施。同时几种方式的复合,压粘和针刺、 水刺复合技术以及与梭织物、针织物多层复合技术。编结织造技术覆盖了多种三维立体一次成形技术,并用于生产的风力发电机的桨叶。
染色技术也有很大发展,覆盖了轧染、浸染、冷轧堆染、喷染、超声染、涂染、原液着色、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技术以及纱线多色分段喷染技术等多种技术。印花技术覆盖平网印花、圆网印花、喷墨印花、电子控制喷墨印花等技术。
服装设计制作技术也由原来的手工加工到现在覆盖了各种自动化技术以及一次成形无缝服装。
这些技术反映了近30年来科学技术和纺织染整服装机械设备制造技术的长足进步。但展望未来40年,纺织染整服装技术及设备,必将产生更大的进步,特别是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的纺织设备。
(3)纺织科学理论发展并发挥创新的基础作用。纺织原料利用和加工技术积累已经上万年,近代机器纺织工业发展也已超过360年。但是纺织科学理 论尚未完备:纤维的性能和功能尚未充分利用;纤维的磁学性质至今尚未充分认识和利用;纺织材料的许多性能在产业用纺织品中的作用还未进入系统设计阶段;纺 织材料力学性能中的“许用应力”尚未进入设计领域;服装在人身穿着中的保健医疗作用尚未真正启动;纺织染整加工流程仍太长、环节太多;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 工程序尚未系统标准化;纺织测试技术和标准尚未形成完整系统。这些工作尚待纺织科技工作者去完成。
世界的纺织科技发展任务对我们中国纺织科技工作者提出了艰巨的任务和复杂的要求。在这方面,我们要总结历史的成果和经验,要想尽办法和科研工作 者一起作出努力,充分发挥积*作用。包括跟踪国际讯息,加强科学技术交流,培养创新科技人才,**国际潮流,为全球和中国纺织产业的进一步腾飞作出更大贡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