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个月月底开始,奥密克戎逐步取代德尔塔成为新“毒王”,月底时封国的日本出现首例德尔塔感染病例,紧跟12月1号,美国确认了首例奥密克戎感染。
我们这里也是,昨天广东通报一起奥密克戎感染病例;病人是从境外流入,又从上海转机进入广东广州。
但我们发现,很多人对于奥密克戎并没有什么很明显的感觉,好像过早过于乐观的学会与“病毒共存”了。
诸位可以好好看看自从奥密克戎被曝光以后的报道可以说处处都透着矛盾,一会是突变位点*多,加急给它命名。一会是感染都是轻症。
但你看,明明连德尔塔都不怵的日本、以色列在得知奥密克戎后没多久便光速关闭了**;尤其日本,前期他们的抗疫节奏我们也都看在眼里,不管他们之前如何,反正在这之前他们的表现就很佛系。
之前的病毒,人家确诊病例这么多,原因、传播链都给搞明白了人家也没有封国,但这个病毒一出,什么特征、传染链等特征都没有搞清楚人家就直接把**关了。
包括一向躺的*平的美国也紧张了起来;
一切看起来,都很微妙。
而国外研究者根据现有数据做出omicron的传播速度统计,相对delta病毒,传播力大约是delta的3-4倍(注: ****为2倍)。
南非上周住院人数仍在增加(不清楚为什么上周数目会增加,可能是统计需要时间),几乎是上上周人数的的3倍(1284vs3390),ICU和上呼吸机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在南非9日新增22391,相比一周前翻倍,检测阳性率达到30%!
欧洲方面,英国、法国、丹麦、挪威近几日确诊大幅上升,而且这几个国家已经处于omicron爆发初期,omicron数量形成了一定规模,开始加速扩张。南非现在是夏季,而欧洲是冬季,寒冷的天气更利于病毒传播。
而在西方,一些政客认为说奥密克戎是一种症状较轻的新冠变异,“致死率较低”,甚至还有政客称其为“圣诞礼物”。
这就像昔日特朗普戏称新冠就是一个普通流感罢了,会在4月的某天神秘消失一样。
欧美一些政客在面对未知风险时,*擅长的就是这种所谓“乐观面对”。
这种不了解敌情的“乐观”其实是有待考究的;按照过去新冠的传染周期来看,大流行是2-3周后,出现致死病例可能是一个半月以后的事。
但今天的人们好像又要好了伤疤忘了疼。
但其实在完整、权威研究结论没出来之前,新病毒的潜在风险我们如何高估都不为过。
预防医学有一个关键点就是料敌从宽,对奥密克戎严阵以待,坚决避免直接传播,其措施哪怕是用力过度,也好过在人群中传播扩散。
如果我们对一种未知病毒“盲目乐观”,一旦再次大流行那就说什么都晚了。
所以在任何时候做好个人防疫措施都十分重要,无论你所在的地区有疫情,还是没疫情。
个人防疫措施无非就是接种疫苗、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不集聚、保持社交距离。
接种疫苗是为了保证不感染,或感染了不发病,乃至发病了不会发展成重症。
特别是及早进行加强针接种。从韩国疫情,欧洲的德国疫情等都可以得出随着时间的加长疫苗的保护效力是在下降的,及时接种加强针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欧洲,疫情在沉寂了几个月以后又再次爆发,用事实诠释了疫苗的作用和接种加强针是否有必要。
疫情在沉寂了几个月说明了疫苗的有效作用;疫情再次爆发说明十分有必要接种加强针。
除此外就是戴口罩,在室内,或者在室外与他人近距离接触的时候,必须戴口罩。
还有就是勤洗手,接触到公共物品时要洗手,外出归来时要洗;一定做到不用手揉眼睛,不用手挠皮肤。
当然也包括勤通风,勤通风的目的就是减少室内空气中病毒的浓度,因此官方的指引是每天至少进行有效通风两次,每次不低于半小时。
现在有些朋友家里装了有效的全屋新风系统,因此在疫情期间应该把新风量开到*大,实现真正的勤通风,每天可以完成十几次。
事实上完全坚持戴口罩,勤通风就能有效的防止绝大多数的新冠感染。大家可能注意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一例通过乘坐地铁这种方式进行传染的,那是由于地铁里每个人都坚持戴口罩,而且地铁里、车厢里的通风比较大,病毒没来得及传播就被置换出去了。戴口罩的目的是防止空气中有病毒时全盘吸入,而勤通风的目的是防止室内空气中的病毒积累。
平时也要保持社交距离:始终保持与可能的病毒携带者的距离,用距离把病毒与自己隔开,保障自己不会被感染。如果两人在同一条路上对向走来,应该双方都屏住呼吸前后5米,也相当于保障了社交距离。在室外站立时,*好是侧风站立,不要顺风站立。
如果外出时口罩损坏,可以在与人相遇时的10米范围内屏住呼吸,在电梯轿厢内也应该屏住呼吸。
说了这么多目的是要正视奥密克戎,这个疾病从目前的的传播速度和危害性来说,可不是西方政客们口中的“圣诞礼物”。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