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剪系统等等,但是管理方式仍是传统的。大量的手工劳动,一个人一台机的模式是不能改变的,尤其是小型加工厂,受宥于经济能力,作坊式的原始方式同样存在。只不过谁的布局得当,谁的管理方法更系统更有针对性,谁就能获得效益。在管理的理念上,我得益于前辈和以前的同事,有以下几点体会:
(1)预防为主的理念:老生常谈却*是要害。人人都懂,却老是吃后悔药。道道设防,前道为后道服务,而在*不起眼的地方漏人漏防,铸成大错。我的体会是“当心阴沟里翻船”。私营老板用人精简固然不错,但请记住,传统管理的*大特点就是人盯人!一个人兼管多个管理职能难免会有疏漏。不能省的人不要省!
(2)技术至上的理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好的技术是一个工厂制胜的保证。我赞成技术等级的观点,有些工厂评选星级员工、明星员工,重奖技术革新、技术发明等等,都是非常好的。我建议服装厂也要设立技术攻关小组(不等同于板房)。对以往生产的款式中的成功之处进行总结,对即将投产的款式上将要遇到的难题进行研究、攻关。好的小工具、小模具对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工效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3)以人为本的理念:俗话说:“管物容易管人难”,这话不假。这个话题各有各的见解,一时难以说尽,举个例子:某技术人员一直表现很好,偶然出错,被罚了五百元,情绪低落,无精打采。恰好当时他父亲生病住院。厂长亲自去医院探望,送上水果,外加五百元慰问金。第二天,该技术员精神振奋,判若两人。——本人主张以中庸之道解读“人性化”管理的宗旨,不偏不倚,奖罚分明,对人对事公道公平,有的时候甚至委曲求全,顾全大局。
(4)知无不言的理念:多叮嘱,多关照,勤于沟通。这是基于服装行业的特点。不论哪个环节,发现了问题一定要说出来,要及时跟有关人员讲,(大部分管理人员文化程度不高,写信息反馈单很慢),越详细越好,讲得早完全有补救办法。毕竟服装生产“是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反应”,只要争取到了时间总能摆平!提倡“多嘴多舌”。
(5)设点管理的理念:老板办厂,请人管理,很普遍。老板不大懂管理服装厂,但又放心不下,怎么办?有一个“土”招:监控三大表,规定工厂必须按时传真给自己。**张产量表:上**各组各个款式的产量数字,第二天上午九点钟发传真; 第二张检查表:每天下午四点半,质检人员必须会同车间主任、组长、小检随机抽查每组三件大货,记录下问题点及改进措施,每人签字,五点半发传真;第三张出货表:上**出货的数字,第二天上午十点钟发传真。表上要注明订单数、出货数对照,订单交货时间与实际交货时间的对照。
二、缝纫小组的优化重组
每道工序的人手搭配要合理,哪些工序需几个人做,哪些工序只要一个人做,要安排好。*忌的是半成品积压而就是出不来成品。还有,如果工价不合理也会造成一窝蜂地抢某道工序,而其他的工序则不愿做。
每个组的人员技术高低也要搭配合理。技术高的A级工,中等的B级工和初等的C级工要根据厂里的实际情况进行统一分配,一般比例为20%,60%和20%。A级工做*难的工序,工价较高,依此类推,一定要让技术过硬的工人拿到*高的工资,鼓励职工学技术。如果出现技术差的反而拿高工资就是不正常的,必须纠正。小烫工也如此。
有条件的,要每过半年对缝纫工进行统一考试,使每个工人有公平的机会获得技术等级的提升。在公认的状态下提升。
其他生产小组也要依照上述原则,有必要树立技术等级观念,要在全厂形成学技术的氛围。
三、生产现场的规章制度
必须要尽快建立,以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如:上班擦机试车,检查是否漏油;下班抬针压布头;衣片不准落地;台板周转箱要保持干净光滑;返工必须当天清等等,要落实谁检查,怎么奖怎么扣?厂长是制度的制订者,车间主任是推行者和检查者,组长是执行者,而每个职工是责任人。要在规章制度的框架下,制定每个工种的工作职责。
这里建议,*好不要缝纫车间往后道送衣服,而应由后道车间到缝纫车间去领,领的时候后道检验员一起去,先粗略看一下是否有油污,线头,色差,里料长出来,压死印等以及其他明显的问题,发现有明显的问题不要领走,必须返工后才允许流入下一道,至少控制了一部分问题(不要都大烫了再检验,油污烫了难洗)。其他工序也是这样,先检查再放行。
更多内容请关注中国百检网(www.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