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已正式步入拐点,进入调整期。” 在本届华交会举办的主题为“新格局下的纺织服装供给侧探索”的华东进出口贸易峰会上,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张新民指出,继2015年纺织品服装出口下降4.9%之后,2016年继续下降,且降幅扩大至5.9%。“这是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近20年来,首次出现连续两年下降、降幅逐年放大的局面。”
他表示,中国纺织行业产能过剩的同时,伴随着成本快速上升,在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企业要加大开拓海外市场力度,进行产品升级,建设品牌和营销。“这是纺织行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
企业“走出去”,不应只看当地优惠政策
“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为敏感。上海纺织集团(拉美)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世军认为,他所在公司的三个“变与不变”反映了不少外贸企业的现状:“收入稳定增长但利润没有同步提升;员工总人数持平但驻外人数增加,海外客户总量减少但单个客户采购额增加。”他强调,外贸企业“要做好过几年苦日子的准备”,同时积*谋求转型,既要确保企业拥有良好的现金流,还要加强产融结合,适当利用资本杠杆进行融资。
随着当前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环境承载能力已经难以支撑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低成本制造的传统优势明显弱化,轻工、纺织和服装商品出口面临的压力更加明显。目前不少外贸企业被当地优惠政策、低廉劳动力成本吸引,选择在东南亚等地设厂。江苏汇鸿国际集团负责人丁海对此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海外优惠政策不应是企业“走出去”的主要考量因素。“即使土地有优惠,但是有些企业还得面临当地的一些环保、税收政策的监管。”张世军也举例说,某中资企业在建厂阶段曾因为政府要求妥善安排保护动物的搬迁,而延误工期近两个月,这一“偶然因素”*终导致企业不得不增加资金投入,耗费不少时间成本。
“关键要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创新增加产品附加值。”丁海说。江苏汇鸿国际集团从去年开始拓展“互联网+服务”业务,通过VR技术为远在南美的客户提供现场打样、模特展示等服务,并在去年完成了1000万美元的订单。今年继续拓展RFID技术项目的上海华申进出口公司也变身大数据运营商,通过为酒店布草植入芯片的方式,帮助酒店管理层直接追溯产品使用及库存情况。
品牌建设要靠长期经营
峰会上的另一个重要议题是中国企业的品牌话语权。传统轻纺企业相对缺乏人才和资金实力,缺乏创建自主品牌和海外营销渠道的能力,话语权与竞争议价能力被外方掌控。虽然品牌建设提出多年,但是能够尝试成功的企业却不多,更多的企业难以坚持。
“难走的路还要坚持走。”张新民说道,企业要有耐心,品牌影响力的积累需要长线投入和经营,国外纺织品服装**品牌都是百年老店。丁海、张世军也认为,企业不能追求眼前利益放弃品牌建设,从而丧失未来贸易市场的竞争席位。
江苏泰怡凯电器有限公司曾以每年5000万元投资持续5年进行品牌研究,其自主研发的家政机器人产品成功上市后,帮助企业渡过了金融危机。目前,泰怡凯研发的产品占据国内“智能清洁机器人”90%以上份额,并在多个国家建立了销售网络。
要抓住“一带一路”机遇
去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对主要市场出口全部下降,欧盟方面,我国纺织品服装行业对欧盟出口额为495亿美元,下降6.8%,这也是连续第二年下降。作为中国纺织品服装**大出口市场的美国,也在2016年出现20年来首次下降,出口额450.2亿美元,下降5.7%,纺织品和服装分别下降2.5%和6.8%。对东盟出口在2016年则继续回落,出口额333.6亿美元,下降6.9%,其中纺织品出口增长1.9%,服装下降23.9%。张新民指出,巴西、南非等新兴市场由于经济走低、货币贬值等因素,同样表现不佳。
他认为,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中,不少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抬头。市商务委副主任申卫华也表示,“中国不仅是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数量*多的国家之一,而且越来越多的国家利用技术壁垒、环境壁垒、知识产权壁垒等非关税贸易壁垒对中国商品出口设限。”
然而,种种不利之下,“一带一路”沿线正逐步成为外贸新热点。2016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出口891.5亿美元,占总出口的比重达33.4%,其中,对一半国家出口实现增长,主要集中在中东欧、西亚北非、东盟,以及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家,对吉尔吉斯斯坦出口更是猛增到52.3%,其中服装出口增长76.2%,这得益于吉尔吉斯斯坦国内经济形势转好,以及与新疆毗邻的地理优势。“企业走出去要积*在‘一带一路’国家布局,抓住外贸增长的新机遇。”张新民说。
更多内容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