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工商局近期对全省17个市的种子、化肥、农药等三类商品质量开展了定向监测,并公开通报了监测结果,三种商品的合格率分别为89.1%、79.3%和75.4%,工商部门对29种严重不合格产品名单进行了曝光。
种子水分“超标”
在种子监测中,工商部门在全省17个市抽取杂交玉米种子样品101个,在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等主要产棉市抽取棉花种子样品18个,共119个样品。重点检测样品的净度、水分、发芽率等项目。从检测结果看,共有13个样品质量不合格,样品合格率为89.1%。其中,玉米样品12个不合格,棉花样品1个不合格,合格率分别为88.1%和94.4%。发现的问题主要是水分不合格。在13个不合格样品中,水分项目不合格9个,占69.2%。在9个水分项目不合格种子批次中有6个是包衣种子,占水分不合格种子的66.7%。究其原因,是种子生产加工商在种子包衣结束后没有经过晾晒直接进入包装容器,导致水分超标。
“洋”化肥五成不合格
化肥质量监测,在全省17个市抽取样品87个批次,重点检测样品的有效成分含量和包装标识等项目,共计87个产品,经检测合格69个,合格率为79.3%。结果显示,“洋外衣”产品问题较多,在抽取的25个标有外国品牌的样品中,仅有11个合格,合格率仅为44%。
在检测含氯的33个样品中,9个样品不合格,合格率为73%。部分样品超标严重。据专家分析,氯合格率低主要是工艺问题,也不排除企业为降低成本用氯化钾代替硫酸钾导致氯含量偏高的可能。
总养分含量合格率低。在抽取的85个样品中,总养分不合格的21个,合格率为75%。在21个不合格的样品中,有9个样品其养分含量的个数与标准要求相差在1个以内。究其原因,除了企业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化验室不启用、化验人员素质不高以外,有的企业进原料只看价格,忽视质量,甚至为了降低成本有意降低某种成分。对钾含量的检测,78个样品中,有12个不合格,不排除由于今年钾肥原料价格上涨而企业“偷工减料”的可能性。
某些禁用农药仍有销售
在农药监测中,工商部门在全省17个市抽取样品69个,其中杀虫剂35个,杀菌剂17个,除草剂17个。检测项目为有效成分含量、乳液(稀释)稳定性、悬浮率、酸度(PH值)、水分等。经检验,所检项目全部合格的样品52个,不合格样品17个,合格率为75.4%。监测发现,主要问题是有效成分含量不合格。在所检的17个不合格样品中,有16个样品为有效成分含量不合格,其中更有8个样品有效成分含量为0,占所有不合格样品的47%。
监测还发现,某些高毒禁用农药仍然存在。根据农业部第322号公告精神,自2007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在农业上使用,只保留部分生产能力用于出口。
此外,非法“套证”现象存在。按照国家规定,每一种农药都有惟一的合法登记证和生产批准证(许可证)号。但这次监测发现,有4个样品标识的证号与标称生产企业不符,有一个样品标识的批准证号和登记证号根本不存在。经检测,这4个样品均不合格。
购买时更应看标签
根据本次监测中发现的问题,省工商局提醒广大农民消费者,今后购买农资商品时,要到正规的农资商品经营单位购买农资,并注意查看经营单位是否具有合法的《营业执照》和相关资格证。
购买种子时,要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包装规格,注意查看种子标签内容是否属实;选购时要注意查看标签中标注的适宜种植区域是否包括本地;购买种子后要妥善保存,*好放在冷凉干燥的地方,防止霉烂变质;注意索要发票,以便在种子出现质量问题时能够维权。
购买化肥时,要看肥料养分含量及氮磷钾配比,不要只看价格;看包装是否有生产企业名称、地址、电话,进口肥料是否有国内代理商名称、地址、电话,是否标注含氯(硫酸钾复混肥料氯小于3%),不要轻易相信广告宣传;要看产品质量,是否有质检报告或化验单,并看化验单的化验时间与出厂时间是否一个批次;不要迷信外国品牌,市场上有些外国品牌的质量不见得比国内的品牌质量好。
购买农药时,主要从农药标签和外部状况对农药质量的优劣进行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