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进口配额,统一两个市场’就是我的想法,因为有时‘放开’反而会把市场抓得更紧,这不一定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但应该可以起到有益的作用。”张士平告诉记者,这正是他参加本此大会带来的建议之一。
“棉花价格的大起大落非常不利于成熟棉花市场的建立。”张士平对去年棉价的波动记忆犹新,他说,2004年3月以后,进口棉大量到港,市场价格开始下跌,内外棉差价缩小。但5月份以后,国内棉花市场出现异常情况,棉花价格持续大幅下跌,对产业链各环节带来严重影响。由于国家对部分行业实施银根收紧的调控政策,企业缺少购棉资金,棉花流通企业因面临还贷压力,造成本应在库存中的棉花集中涌入市场,形成短期供大于求,加剧了市场压力。棉花价格从*高点的18000多元/吨,下降到12月底的11000元/吨左右,棉价波动的频率、幅度对产业造成的伤害,是国内棉花市场放开以来、也是建国以来*大的一年。
由此,张士平认为,分析棉花资源供需要从全球化视野出发。如果单凭我国棉花产量来决定加工总量,那将失去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给中国纺织工业带来的新发展机遇,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需求和两种资源是决定加工总量的关键因素。而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大的棉花消费国,占世界棉花消费总量1/3,同时我国也是*大的棉花生产国,国内产棉量占世界总产量的近30%。“因此,我们在预测、判断我国棉花供需时必须要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资源考虑进去。”谈到这一点,张士平的语气十分肯定。
“事实上,规避棉花市场风险*重要的是应从体制入手。”针对棉价上涨反映出来的问题,张士平认为,棉花流通体制、进口配额管理等方面要加快适应国际化、市场化的要求,积*推进国内棉花价格、标准、销售形式与国际接轨,他呼吁国家提前放开棉花进口、取消配额限制,让棉纺企业直接从国际市场上采购棉花,这样做有利于巩固和提高棉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及维持国内棉花市场的合理秩序,保护农民的长期利益。他还建议国家在没有完全放开棉花进口前,**放开对加工贸易配额的管理,棉花关税配额取消A、B分类限制,棉花进口配额中,提高对生产企业的分配比例,提前发给生产企业配额,这样有利于企业抓住国际期货市场时机,有利于扩大出口订货。
张土平向记者分析了放开棉花进口配额的三点好处:一是企业不需要申领配额就能及时跟国外棉商进行沟通,进行商业的往来,能及时地利用国际资源来弥补国内的缺口。二是取消配额的话,国内的棉花价格能很快地同国际接轨,消除出口障碍。第三,提前兑现加入世贸组织承诺,有利于树立我们良好的国际形象。并且有利于缓解和美国的贸易摩擦,因为我们每年对美国出口纺织品很多,直接出口达70亿~80亿美元,但从美国进口却很少,除了棉花。
“其实,放开进口棉的配额管理,对相关行业都大有益处。”张士平分析说,棉纺织业的发展对出口、对国内市场、对棉农都有好处。1800万纺织业工人中,农民工占有很大比重,棉纺织发展还可以吸收大量的农民工,这也是对农业的支持。
虽然张士平*力主张放开棉花进口配额,但他对由此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棉花质量的保证就是一个大问题。”
近些年来,中国棉花产业发展较快,由于需求旺盛,各地棉花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使得棉花加工能力严重过剩,棉花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就连“疆棉”的美誉度也在下降。曾经让国人骄傲的新疆棉花这几年也因为多种资金介入,鱼目混珠,大量新疆棉花运到内地后因级别差异太大、短绒高、长度偏短、加工粗糙而引起棉纺企业的反感,大都感叹过去的新疆棉风光不再了。
张士平告诉记者,相比之下,进口棉花以其一致性好、无“三丝”且价格偏低而具有强大优势,一旦配额放开,如果国内棉花企业还遵从小农作坊式的收购加工,纺织企业很可能转向购进外棉。据了解,目前纺织企业为了避免“三丝”危害,已经在用配额订购进口棉的同时,把那些不要配额的进口棉也列入采购范畴,即使价格较国内棉花稍高也在所不惜。
正是因为看到了竞争的严峻,张士平的主张十分明确:“面对进口棉的挑战,我国棉花收购加工企业的有识之士应该未雨绸缪,将棉花质量尤其是‘三丝’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让纺织企业放心地购买国内棉花才是棉企做大做强的*好途径。”
在张士平看来,棉花市场化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分析说:中国加入WTO已整整三年,棉花市场化改革也走过了三年多的历程。总体看,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是成功的,依靠市场调节的、多元结构的棉花市场格局已经形成,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逐步建立,棉花期货交易开始运行,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也已启动,棉花产业化经营正在积*推进。但是,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建立一个完善、成熟的棉花市场还有待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