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分析人士认为,期货市场机制的缺乏使供求价格信号很晚才表达出来,因此使中国农产品在踏上市场化道路和与国际市场实现耦合之后遭遇瓶颈:缺乏合理的价格预警机制! 从棉花个案看,我国是棉花生产、纺织工业、纺织服装消费和出口创汇大国,正常年份,我国每向国际市场抛售1万吨皮棉,国际市场棉价将下降1美分/磅;相反,每从国际市场进口1万吨皮棉,国际棉价就可能上涨1美分。 然而,与我国棉业地位不相称的是我国棉业市场化程度低,生产“周年波动”经常发生。据相关机构测算,我国棉花种植面积比上一年增减1000万亩、产量比上一年增减100万吨的概率为50%。从152 0173 3840年国家放开棉花市场以来的情况看,棉花种植面积、产量以及价格每年的波动幅度均很大,且波动周期越来越短。 专家分析,棉价上涨,棉农收益固然增加,但纺织企业会转向国际市场寻求原料,大量进口棉花又会促使国际市场棉价上涨,导致纺织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不利于纺织品出口,形成挤兑效应;同时,价格的上涨会刺激棉农盲目扩大种植面积,为来年棉花市场运行再次埋下隐患,从而*容易造成产业损害。 经济学家解释说,棉花如此,其他大多数农产品也呈现这种变幻态势。由于农业的生产周期较长,广大农户都在分散的市场条件下进行分散的市场决策,同时农产品集中上市,不耐储存,并受有限的耕地面积制约和居民消费限制,因此农产品的供需弹性都较小,农产品价格的微小变动都可能导致农户种植面积的急剧扩大和减少,导致农产品供应量大规模的增加或者减少。因此,农产品的买难和卖难一直成为“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领域中的老大难问题,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也就显得十分敏感了。 当前,全球农作物生产已经从过去的产中科学化为主向产前信息化、产后市场化和质量标准化方向过渡,为此专家建议中国农产品迫切需要建立价格预警机制,建立科学准确的产前信息预测系统,让农产品种植和市场运作均建立在对全球市场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从而保持年产量的相对稳定,市场供需的相对平衡,形成良性的产业发展态势。 专家坦言,在当代中国,广大农户本身没有接受瞬间价格信号的能力,只能通过完善各种产品协会、大型农业企业,让他们成为联系农户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唐忠说,美国期货业当然发达,但美国农民自己不懂期货,美国农业部为此每半个月要向全国发布相关产品的价格信号,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因此,在美国,许多农场主自身参加了不止一个协会。由于受历史因素制约,这样的产品协会在我国一直没能建立起来。 专家分析,农产品价格预警机制的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全国农产品数据的科学采集和分析系统,有效地进行产前预测。它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是政府、协会、各主产区合力建设全面的信息数据库。其次,利用网络方便各级政府间的互联互通,使政府在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贸易方面起到政策引导的作用;方便企业间的协作,建立和加强行业和产业链的联动机制,同时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向农户提供有关技术、生产、市场等各方面的信息。三是建立顺畅的多形式信息发布渠道,如定期在专业网站、新闻媒体和内部刊物上进行发布。 国家粮食局官员认为,近年来我国作物种植面积呈连年下降趋势,同时我国也即将走完加入WTO后的过渡期,国内市场将日益国际化,价格预警机制的建立因此十分紧迫。他说,这才是6年来农产品首次涨价需要决策层和大众认真思考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