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地方棉花大滑坡,而“银夏津”棉田不断扩大、种植水平逐步提高:2005年植棉65万亩,在“全国棉花百强县”中列第五位,单产275公斤,亩收入152 0173 3840多元。县里按土质和水肥条件划分3大种植区域,分类指导,并推进规模经营,出现了种棉1000亩以上的大户156个,还有1100户种植面积在百亩以下、30亩以上,全县20万农村劳动力进入棉花产业链中提供原料的“车间”。同时,建立了万亩良种繁育基地,普及推广了地膜覆盖、全程化控、配方施肥等8项技术。。
强大的加工业,是夏津棉花产业崛起的杠杆。1998年初级加工企业的出现改变了卖原棉现状;2003年织布企业兴起结束了单纯纺纱局面;2005年纺纱、织布渐成规模并出现一批服装加工厂,带动棉花形成产业。该县引进了“德棉”、“华芳”两大企业,发展起规模以上民企270家,加工形成“群龙舞动,龙中有龙”格局;纺、织、服装加工互为条件,互相补充,盘活了优势,整合了资源。全县纺纱能力200万纱锭,年织布1.38亿米、制作服装1000万套,拥有产业工人8万名。县棉纺织产业,被省政府命名为“山东省十大产业集群”。
目前,该县棉花流通形成“买全国、卖全国”态势,进一步推动了棉花产业的膨胀。县棉花中心交易市场有6个交易大厅、12个储备大厅、228个垛位,收购范围覆盖省内外40个县市区,皮棉远销16个省市,年交易量达30万吨。同时,培育起良种、棉布、服装、棉油等8个专业批发市场,发展起98个中介组织、专业协会,组织起1万个农村贩运大户,全县运销人员达3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