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宏达
吃了转基因食品更容易患肿瘤、不孕不育?昨日,黑龙江大豆协会一位负责人的一番话,再次引发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的争论。对此,本市一群科普爱好者不仅在网络上通过科普文章和微博讨论告诉公众,经过严格审批的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无害,而且还身体力行地组织了一场“转基因大米品尝会”。本报记者昨晚也参加了这次品尝会,和网友们共享了一次“*需胆量的晚餐”(2013年6月23日《新闻晚报》)。
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民众所以心不托底,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业内专家学者存在争议,有些专家习惯于讲狠话、立观点,尤其是转基因“致癌说”、“不孕不育说”,也易成为媒体报道评说的猛料,在公众对大的食品安全形势不放心的情况下,外行的公众更容易倾向于转基因“致癌说”、“不孕不育说”,转基因食品似乎成了*大的“毒素”,让人不敢接近,进而对国家批准的有安全保障的转基因大豆、大米等,也持怀疑态度,敬而远之。
在这种情况下,上海一群科普爱好者主动站出来,从科学角度积*对转基因安全释疑,并组织了一场“转基因大米品尝会”,告诉公众经过严格审批的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无害的科学道理,无疑是非常重要非常必要的好事,其意义不仅在于澄清转基因真相,更在于引导公众以科学态度面对生活,不去盲目跟风信谣传谣。
那么,一次“转基因大米品尝会”就能消解公众的疑惑吗?我看未必。
对转基因,公众是门外汉,了解转基因,往往跟着舆论走。舆论发声*有影响力的是专家学者,他们可能从学术角度,各自持不同观点,得出不同结论。不同结论中,有的很可能在某个层面上有所发现,在发表观点时,以偏概全。尤其是转基因的负作用,更容易引起人们关注的兴趣,于是,容易片面接受转基因有害信息。反映在宣传上,媒体和整个社会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宣传缺乏科学性,要么就是转基因**有害,必须扫除**;要么就是避谈转基因的负作用,而一味唱颂歌。忽左忽右,搅乱了公众的思维,削弱了公众的判断力,每隔一段时间就来一次争议,造成不应有的恐慌。
此次上海的举动,缘自先有黑龙江大豆协会一位负责人关于吃了转基因食品更容易患肿瘤、不孕不育的言论,为反驳这一观点,上海邀来IT行业、化工厂、高校、贸易企业等多个行业,以“转基因大米品尝会”表示转基因食品安全,其中就有网友吃了转基因大米后表示“感觉好像比普通米饭香甜嘛”,这话显然是典型夸张,显得十分虚假。
**地安全和**的有害,共同造成了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伤害,其根本就在于宣传不科学。资料显示,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美国农民广泛种植抗除草剂草甘膦的转基因棉花。但是到2004年,人们在佐治亚州的一个县里发现了抗草甘膦的苋菜,目前,抗草甘膦的杂草已在全世界18个国家被发现。过去刚开始使用草甘膦时可以减少使用除草剂的优势变为了劣势,转基因作物应用的直接结果是美国除草剂每公顷的总体用量将从2013年的1.5公斤增长到2025年的3.5公斤。这个事实让“选择农药还是选择转基因”的科普提问灰头土脸。
回头看上海这场“转基因大米品尝会”,如果再加上一点转基因负面作用的信息,让公众了解转基因的两面性,会比一味表白转基因安全更让公众心里托底。
事实上,我国在转基因食品技术引进上,是很谨慎的。常识告诉人们,国家绝不会拿十几亿国人充当“小白鼠”进行转基因安全实验。毕竟,粮食品质上的安全是食品安全重中之重,事关国人的身家性命。在转基因食品品种选择之前,相关品种经历了长达十多年的科学实验,从多个角度验证了其安全性后,*终才审慎放行。更重要的是,国家有关部门对核发“准生证”的转基因作物,不是发完证就撒手不管了,而是在监管力度上更加强化。不仅对已核发“准生证”的转基因作物进行监管,而且对核准之外的转基因作物及产品密切监视。比如,在2012年2月进境不合格食品、化妆品信息中,永和黑豆浆因被检出转基因成分(NOS、CaMV36S)上质量黑榜。检查结果显示,永和国际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永和黑豆浆被检出含有转基因成分NOS和CaMV36S。据了解,该产品产地台湾,进口商为天津永和食品有限公司,于天津口岸进境。这批被检查不合格的产品已做退货处理(2012年2月29日国家质检总局网站)。
转基因安全性的研究,是各个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正因为如此,各国对转基因安全性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同时,也因为经过多年观察检验,证明转基因技术安全性有一定保障,才激发各国纷纷科学地应用转基因技术解决现实问题的积*性,这转基因食品发展的大势,应该科学地积*地加以宣传,只有让公众对转基因安全性有了正确的认知,才能消除心理恐慌,放心地食用经过核准的转基因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