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企业如何找钱
先把核心竞争力和商业模式设计好了再去见投资者
一家从事炭烤的餐饮企业152 0173 3840年从上海起步,目前累计拥有50家门店。其总经理认为,这不是一个理想的发展状态,“扩张速度很大程度上受资金制约。”当他试图通过寻找投资的方式帮助企业实现全国性扩张时,却发现,投资机构对此兴趣索然。
这不是个案。被称为抗周期性、抗风险性的餐饮业似乎不是投资机构眼中真正的“香饽饽”。
优势资本主管合伙人吴克忠坦言,资本市场其实从来不缺资金,关键问题是许多餐饮企业在寻找融资时应该先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商业模式都设计好了。
“要先考虑清楚企业要做多少事,需要多少资金,而非指望着拿到钱后再考虑这些钱能做多少事,这种思考方式反而会让企业做不大。”吴克忠说,“餐饮企业找不到钱往往是因为没有足够吸引资本的能力。”
资本与餐饮业
清科研究中心数据库数据显示,2005年~2011年,已经披露的中国餐饮行业的投资事件为37起,其中已经披露投资金额的投资案例为22起,披露的投资金额总额为6.97亿美元,平均投资金额为3168万美元。相比于其他行业而言,中国餐饮行业的投资事件较少。
记者在整理了部分公开资料后发现,投资机构对餐饮企业的关注一开始由于其简单商业模式和持续盈利的能力,从2005年起曾有过一波热情,并在2007年~2008年达到高峰。
2005年一茶一坐获得了IDG资本以及海纳亚洲的1400万美元的融资,2006年普凯投资联手3i投资基金共同投资小肥羊,2007年真功夫被今日资本、联动创投相中,获得3亿美元的融资,之后的丽华快餐、老娘舅、巴贝拉、亚洲蕉叶、奇火锅、百富餐饮、呷哺呷哺、俏江南等餐企背后都有包括晨兴投资、凯雷投资、深创投、鼎晖投资、赛富基金等知名投资机构的身影。
然而,热情过后迎来的是*速下滑的波谷。2009年几乎无餐饮行业融资案例,而2010年~2011年也仅有望湘园、金钱豹、心品印象等5家企业获得注资。
雪上加霜的是,2011年下半年,由于中国证监会提高了内地餐饮企业的IPO门槛,证监会对餐饮业上市的谨慎态度,让国内餐饮行业一度陷入上市难的困局,让资本方对餐饮企业的投资也再度陷入了冰点。
在那段曾经的鼎盛时期,就在餐饮企业享受资本盛宴的同时,资本逐利的本性也在逐渐暴露,获利退出终究是投资机构的**目标,而在餐饮界*成功的退出案例还属2008年小肥羊在香港的上市,去年百胜餐饮成功接盘小肥羊,也让其背后的投资方普凯投资与3i投资基金得以顺利退出。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其余那些杀入餐饮行业的投资机构们,却未盼到那**。
据统计,目前国内A股仅有寥寥数家餐饮企业,包括全聚德、西安饮食、湘鄂情和绵世股份。此外,名轩控股、小南国,包括已通过上市聆讯的俏江南上市地点则在港交所,而这些都只是凤毛麟角的个别案例。
目前,正在苦寻退出之路的投资机构不在少数。联宇投资基金去年年末完成对餐饮连锁企业巴贝拉集团4000万美元的投资,其中包括部分收购凯雷集团之前所持的股份,此举或许能让2007年就入主巴贝拉的凯雷集团暂时松一口气。去年底,今日资本宣布已将今日资本投资一(香港)有限公司全部股权转让给润海有限公司,这标志着今日资本集团已退出真功夫。此外,俏江南的上市聆讯已通过,正在等待资本市场气候好转再上市的打算,也让鼎晖们看到了退出希望。
值得欣慰的是,去年上半年港交所和证监会连发餐饮企业上市指引被指是为餐饮企业融资困局松绑。对于当前餐饮企业的融资大环境,或许是一剂强心针。
资本的打算
集品企联投资发展执行董事曹鸳缘告诉记者,目前国内餐饮行业小而散,近5年来餐饮行业竞争成倍增加。由于餐饮企业多为轻资产,在传统的银行融资渠道上受阻颇大。而资金能否顺利进入餐饮行业往往是产业转型能否成功的前提。
于是,亟待与资本对接成为了几乎每家谋求发展的餐饮企业的共同心声,但这种对资本的渴求却并没有引来更多的关注。
IDG资本合伙人章苏阳坦言,餐饮服务的纬度高,管理难度也高,这是导致资本看得多、投得少的原因。
与其有同感的吴克忠其实关注餐饮行业已超过3年,虽然看了许多餐饮项目,却一个都没有投。在他看来,这些企业都没有成规模。
如何能快速做大做强是吸引投资机构的关键因素。吴克忠坦陈,资本对于做正餐的餐饮企业并不看好,因为可控性差,厨师的能力往往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餐饮企业要做大,必须不能单一地依靠厨师,如这类企业想要与资本对接就需要有所改变。
从现有披露的投资案例来看,投资机构相对青睐连锁型休闲餐饮,因其容易在短期内快速复制做大做强,且有能力控制成本和流程。吴克忠说,“如何依靠商业模式做大做强做快,依靠资源整合的能力迅速复制,掌握上下游的资源形成共赢机制,这才是投资的真正价值所在。”
清科资本**经理高超认为,获得资本市场认可的餐饮业态有一定的特征,对于单一业态的企业,其业态产品标准化程度一定要高,可复制性强,面向的市场空间巨大。
然而,在追求规模的问题上,却也有餐饮企业颇为忌讳。一位在上海从事10多年餐饮行业的管理者向记者直言,其在上世纪90年代创业初期,连锁门店的拓展依靠的都是自有资金的滚动,很多时候新开店要有一定的培育时间才能实现盈利,只有一家盈利了才敢去拓展新的一门店。
但他看到,现在有些餐饮企业在引入投资方后,用短期内同时开店的办法满足投资机构对规模的要求。“快速扩张确实可以在短期内达到上市的规模,但如果加速过快,就容易在产品及服务质量上掉链子,此举必然影响利润同时也会产生管理上的问题。”他说,“餐饮发展需要资本加入,但在这其中也有一个度的问题。投资方希望通过规模效应达到上市要求,*终得以退出,但对餐饮企业而言,上市只是另一种寻求资金的方式,并非是企业的**目标,如果一味地为了迎合资本的胃口去改变的话,不见得是一种明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