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姜慧梓)国家统计局12月9日公布*新数据,今年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5%,环比下降0.6%,猪肉等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继续回落。不过,记者注意到,11月底以来,部分地区猪肉价格有所反弹,元旦、春节将至,猪肉价格会否延续下降趋势,引发关注。
11月猪肉价格整体保持下降,月末现反弹
12月初,记者探访北京多家大型商超、便民生鲜超市发现,猪肉价格整体较为稳定。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大型商超的生鲜区,11月中旬每斤售价21.98元的“带皮后尖”猪肉,价格涨至24元左右,不过,经超市一番打折、特价活动下来,售价仍然保持在每斤22元左右的水平。
在南方地区,猪肉价格则实实在在地上涨了。例如,四川之前已降至21元每斤的猪肉,现在要卖到24元。
前述北京商超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猪肉价格的高点出现在7、8月份,“带皮后尖”售价每斤超过27元。9月份,猪肉价格出现下降,但感受不明显。进入10月份,价格开始快速下跌,零售价格调整频率也随之加快。
针对近期猪肉价格的反弹,该工作人员表示,定价都是随着白条猪进价进行调整的,“进来的贵了,卖的肯定也贵一些”。
据农业农村部*新数据,2020年第47周(11月23日-27日),16省份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总指数的周平均值为每公斤37.43元,环比涨1.6%。12月4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每公斤41.79元,比12月3日上涨了0.9%。
从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的数据来看,11月份,猪肉价格仍然整体延续了10月份的下降趋势,再次同比、环比“双降”。较去年同期下降12.5%,降幅进一步扩大;与上月相比,下降6.5%,不过降幅收窄了0.5个百分点。降幅收窄也印证了11月底出现的价格反弹。
南方进入腊肉季拉升需求,中南六省份“禁运”影响供应
分析此次反弹,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增勇认为,主要由于11月中下旬,四川、重庆、湖北等地进入传统制作腊肉的季节,猪肉消费逐渐进入高峰期,带动价格上涨。
除季节性因素外,近期进口冻肉外包装检测出新冠病毒,冷链物流整体受到影响,深加工企业、餐饮企业等在选择原料时更倾向于国内猪肉,一定程度上拉升了需求。
同时,11月底,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等中南六省份实行生猪“禁运”政策,且政策在12月初“加码”,对南方市场猪肉供应带来一定影响。此外,还存在一定的资本市场炒作因素在其中发挥作用。
综合上述因素,朱增勇认为,这次反弹既有制作腊肉等传统季节性因素影响,又有冷链物流、资本市场炒作等因素叠加,呈现了在正常的季节性上涨过程中的一次不正常的过快上涨。
随着人们对进口冻肉的顾虑逐渐消除、市场自发调节机制发挥作用,朱增勇判断,这次反弹的时间不会太长,空间不会太大。
据他观察,市场自发调节的作用已经在*近几天有所显现,猪肉价格出现回调。“屠宰场、消费者和养殖户处在市场博弈状态下,价格上来以后会对消费需求形成一定抑制,消费端或者屠宰场无法接受,不能支撑短期的过快上涨,那么价格势必要进行回调。”朱增勇解释。
供给形势总体向好,专家:春节前一两周猪肉价格或将回落
同时,生猪供需总体形势向好也进一步减少了此次反弹长期持续的可能性。国家统计局**统计师董莉娟在解读11月份CPI时表示,猪肉价格延续下降趋势,主要受到生猪生产不断恢复,猪肉供给持续改善影响。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至9月底,全国生猪存栏达到3.7亿头,同比增长20.7%,恢复到2017年末的84%,也是自2017年第三季度以来首次实现增长。能繁母猪存栏达到3822万头,同比增长28.0%,恢复到2017年末的86%。
同时,猪肉进口也在增加,今年1月至9月,中国自欧洲进口猪肉同比增长107.3%,自美国、南美等的进口也在加快。
此外,受非洲猪瘟疫情、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今年政府加大了冻猪肉的投放力度。截至目前,今年已经投放35次中央储备冻猪肉,年投放总量预计达60万吨。
朱增勇认为,在国内生猪供给形势明显好转的情况下,随着季节性因素及其他短期因素消失,猪肉价格会出现回落。
他表示,四季度到春节前都是供给和需求同时增加的过程,国家可能会加大储备肉的投放,猪肉价格有一定的合理上涨空间,但不会太大。
他预计,今年春节期间猪肉价格走势与往年基本一致,猪肉价格从现在开始上涨,至春节前一两周,餐饮企业、深加工企业和消费者基本完成备货,猪肉价格开始季节性回落。
长期来看,这次涨价也只是猪肉价格下降过程中的一次波动,并不是外界认为的“猪周期”失灵。
朱增勇表示,每一个猪周期,无论上涨还是下跌,都不是一个圆滑的曲线,大周期里面还包括一些小的季节性周期,“下跌过程中,在某个阶段出现一定反弹,实际上是市场的一次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