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永和乡的蔬菜基地年产绿色蔬菜50余种2万余吨,不仅装进龙江人的‘菜篮子’,还成为‘北菜南销’的先锋。”近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永和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庆堂在基地土地流转资金发放现场高兴地说。
小蔬菜演绎“大文章”。有着寒地黑土优势的黑龙江,近年来着力打造绿色蔬菜品牌,实施“北菜南销”产业战略,蔬菜产业蓬勃发展。2018年,黑龙江落实蔬菜总播种面积1152 0173 3840万亩,蔬菜总产值突破540亿元,农民实现蔬菜种植总收入221亿元,同比增加9亿元。
永和蔬菜生态现代产业园是黑龙江省蔬菜产业迅猛发展的缩影。作为黑龙江“北菜南销”的重要基地,产业园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走出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高质量发展之路。2018年,产业园蔬菜总产量达2万吨,南销蔬菜总量达到1.2万吨,带动当地农民收入增加1500余万元。
龙江蔬菜走俏南方市场
走进永和菜业的育苗加工厂,室内绿意盎然。辣椒、茄子、西红柿……各种蔬菜幼苗长势喜人。工人介绍,棚里育的都是抗寒品种,比正常品种早上市半个月,到6月就可以大量供应南方市场。
“每年6月和9月,北方蔬菜集中上市之际,正值南方蔬菜淡季,存在巨大的市场真空,这给黑龙江蔬菜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李庆堂说,“由于黑龙江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温差,蔬菜品质好,黑龙江的绿色有机蔬菜在南方市场非常受欢迎。”
今年,永和菜业与上海蔬菜集团签了订单合同,李庆堂一直盘算着要扩大种植规模,再流转5000亩土地。得知此事后,永和乡党委书记杨向海带着班子成员一个村一个村地走,一家一家地摸底做工作,在企业和农户之间穿针引线。
在永和菜业的冷库门口,大挂车来回穿行,负责冷库业务的李冬兴正在组织工人把土豆装车,他指着满满的一车土豆说:“这34吨是要运往云南的,那边的客户一直催着要。”
2018年,随着永和菜业蔬菜产量的扩大,冷库建设迫在眉睫。但资金短缺让企业犯了难,一筹莫展之际,黑龙江省支持蔬菜产业发展,出台了企业贷款扶持政策。企业迅速拿到3800万元贴息贷款,用于冷库、温室和育苗加工厂建设。“冷库在延长蔬菜存储时间,保证蔬菜鲜品率的同时,还能反季销售,避开蔬菜大量上市的价格低迷期。”李庆堂说。
经过几年的发展,永和菜业的种植面积已经从2012年的1300亩发展到现在的14800亩,实现了蔬菜生产加工、冷藏储运、市场建设、物流配送链条式发展。2018年,产业园蔬菜总产量达2万吨,远销至杭州、义乌等地。
农民成了“双薪族”
在永和菜业的温室大棚,工人们正在给芹菜剪根、打捆、装箱。来自永和乡郝家屯的高玉春一边干活一边给记者算经济账:“去年我家15亩地都入了股,一亩1000元,一年土地收入就15000元。我在菜地打工,一个月工钱3000元,一年挣4万多元,紧紧巴巴的日子没有了。”
马丽娜,*初是一位到永和菜业蔬菜基地打工的普通农民,7年来,她定期外出学习科学育苗、操作智能化机器,现在已能独当一面,成为负责41栋温室生产、技术和管理的农业专家。“我爱人也在这里打工,我俩一年挣8万多元。乡里像我们这样的人挺多的。”马丽娜说。
“永和菜业每年解决当地400余人就业,促进人均年增收3万元,同时带动周边发展棚菜5000多亩、带动农户2000户。”杨向海说。在永和乡,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和务工收入,成为名副其实、旱涝保收的“双薪族”。
永和菜业有限公司还与永和乡政府签订帮扶协议,为40多户贫困户免费发放种子、化肥,并按高于市场40%的价格回收农产品。2018年,永和乡立足蔬菜产业,将400余万元扶贫资金注入蔬菜基地,创建“1+2+6”模式:即通过1个钢架大棚,带动2个贫困户,供给6个城市订单家庭,帮助全村221户贫困户脱贫。
蔬菜产业发展主打科技牌
“这边40多栋是太阳能恒温大棚,都是找专家设计建设的。棚里就像一座大型的智能化车间,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等参数能够实现自动调节和监管。”永和菜业项目经理孟凡林介绍,“大棚还采用‘互联网+现代农业’的蔬菜种植智能管理系统,随时可以收集温度、湿度、病虫害等数据信息。”
这段时间正是果蔬白粉病的高发期,东北农业大学棚室蔬菜专家刘在民马上到永和菜业种植基地看看西红柿、草莓是否发生虫害,并叮嘱管理人员需要注意的地方。刘在民前脚刚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副所长倪淑君又被请到产业园,为基地引进培育羊肚菌的产业规划、技术难题破解做参谋。
目前,永和蔬菜生态现代产业园以黑龙江省经济作物技术指导站、黑龙江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的蔬菜专家为技术依托,开展了茄果类、瓜类、豆类、叶菜类等6类172个蔬菜新品种展示及栽培等新技术试验。(本报记者 赵洪波 张士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