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棉花信息网的调研团队来到浙江杭州,走访了当地萧山地区的两个纱厂,与纱厂的负责人就当前企业运行情况与市场后期分析进行了交流。
其中一家以生产色纺纱的工厂,总的规模大概10万锭左右,其产品品种齐全且丰富,从7支到50支均有,原料有棉、粘胶、涤纶等等,当下纱厂开工率在80%以上。工厂表示今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在国内外爆发影响,纱厂订单受到较大冲击,这几个月接到的都是零星小单短单,工厂虽然开工率比较高,但订单问题始终是*大担忧。还好*近接了一两个大单,大概可以生产一个月的量,短期内暂时可以安心了。
不过,工厂负责人并不认为大单出现是市场转好的标志,她表示市场上其实大单一直都有,只是量很少,为了接大单,工厂互相之间拼价格拼服务非常白热化,即使接到了单子,也没有利润,只是维持机器运转和养养工人,等待市场好转而已。
另一家5万锭左右的纯棉纱厂,以生产精梳21、32、40的包漂纱线为主,由于纱线比较高档,价格高于同档普配的棉纱1000-2000元/吨,精梳32的价格可以卖到20000元/吨,当前订单的情况也不太乐观,仅仅维持10天左右的量,开工率基本满开的状态。该纱厂集团内其他产业较多,所以现金流较为充沛,因而即使订单量较少,也不愿意停工让工人放假,毕竟放假回来召回来难。
交流过程中,两家企业都提到了疫情这个“黑天鹅”对出口的造成了几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是国外疫情爆发初期,大量已经下了的订单被取消,有些已经快生产完毕,客户说不要就不要了,形成了一定的订单损失。第二是新出口订单大幅减少,疫情爆发带来的港口及人流限制,使得弹性较大的服装消费明显降低,大量的服装门店关门,很多对外贸依赖较强的工厂都面临无单可接的情况。第三是一些出口出去的订单在到达目的地港口后,遇到客户破产、客户拒绝提货、港口关闭无法卸货,甚至客户故去的情况,也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当然这样的情况只是少数,但也使得工厂在接外单时格外谨慎,在付款方式上也较为苛刻,不然宁愿不接,因而双方难以达成一致,*后部分订单流失到东南亚等地。
5月中旬市场有短暂的好转,但5月底又重归平淡,企业负责人表示,往年的六七月也是市场淡季,作为重要的出口地之一的欧盟,很喜欢在7-9月之间放高温假,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国至少都要放一个月左右,因而六七月份市场的出口订单一直都比较少,八九月后才会重新增多,圣诞节之前的两三个月达到高峰,也就是“金九银十”。因此大家都不太看好接下来六七月份的下游市场,认为快的话也要到8月才有起色。
当下大家对国外的疫情有些麻木状态,关心的热度下降,但实际上疫情在美国、巴西和印度等国家仍然非常严重,短期内很难被完全控制,其他国家也存在二次爆发的可能。我们不能忽视疫情持续对消费的压制性作用,同时疫情作用下,本年度全球棉花和纺织消费都平均减少了约两个月左右,造成的棉花和成品供需失衡的局面,恐怕短期内难以完全转变,“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整体产业链的恢复据企业预计仍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