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既是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依托,又是**高
2019年,黔江区标准桑园面积7.3万余亩,蚕农售茧收入1.126亿元;到今年,黔江桑园面积已发展至8.3万余亩,蚕农售茧收入将达到1.17亿元。
作为重庆*大的蚕桑产业基地区县,今年,在克服疫情以及气候带来影响的同时,黔江蚕茧产量继续稳坐**的宝座,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这已经是黔江连续10年在桑园规模和桑蚕茧产量保持全市区县**地位。
今年4月,黔江还一举摘得“国家蚕桑生物产业基地”国字号招牌。10月,黔江桑蚕茧再次上榜“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持续擦亮黔江蚕桑产业这块对外交流的名片。
如何做到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活力,**蚕桑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黔江自有锦囊妙计。
科技兴蚕,精选品种是关键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
在黔江区金溪镇、濯水镇等地,晚秋桑蚕茧先后迎来开秤收购的季节。一筐一筐的蚕茧上秤后不断攀升的数字,证明今年产茧收入又将是一笔可观的数据。
“虽然受到连续低温阴雨带来的影响,但平均收购价格仍达到39元-43元/千克之间,通过稳定蚕茧收购价格、开展蚕茧
黔江蚕茧,外观上色泽均匀、茧色洁白、茧形匀整,茧衣蓬松,经过检测,蚕茧质量稳定在**级到6A级,可以说既有颜值又有内涵。
“晚秋这一季,濯水镇预计收茧1100余担,产值152 0173 3840余万元,全年收茧5000担以上,产值近900万元。”看着蚕农喜迎丰收,黔江区濯水镇副镇长杨昶比他们还开心。
如何实现高产质优?杨昶拿起一颗洁白浑圆的蚕茧向记者展示,这当然离不开“良种良法”。
近年来,黔江实施优质桑蚕茧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经过对比实验,不同季节、不同地方选择了更为适合推广的桑、蚕品种,这一点很关键。
如引进种植的桑树品种“强桑3号”“强桑5号”与推广的“强桑1号”开展对比试验,同时开展桑园隔年春伐法试验,提高桑叶产量50%以上;引进的雄蚕、锦绣×潇湘、两广2号等蚕品种开展对比试验,吐丝和结茧在质量上更上一层楼。
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出了一条适合黔江蚕桑产业发展的“六化五配套”科技兴蚕技术路线和发展路线,生产的蚕茧质量上乘。2011年12月,黔江“武陵山桑蚕茧”商标被评为重庆市**商标,2019年黔江桑蚕茧、桑蚕丝获得有机产品认证,“武陵山”优质蚕茧、桑蚕丝品牌享誉市内外。目前黔江桑蚕茧正积*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和“中国蚕桑之乡。
生态立业,石旮旯重获生机
蚕桑产业,不仅是黔江一大支柱产业,更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绿色财富”,对于濯水镇、阿蓬江来讲,栽桑养蚕更是生态修复的“明星产业”。
在濯水双龙村,一列列桑树排兵布阵般把根须牢牢地扎进巨大凸起的石头之间,浅薄的土层上奇迹般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实在很难与10多年前那片撂荒地作对比。
黔江区属于典型的山地喀斯特,是全国首批100个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县之一,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积就多达3万多公顷,石漠化耕地占石漠化面积的52.22%。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桑树在石漠化地里存活率高,桑树发达的根系能堵住岩缝,保持水土,于是将石漠化治理与蚕桑产业发展相结合。”徐兵向记者介绍,多年来黔江将桑树治理生态的功能放在*重要的位置,与西南大学合作已建立重庆市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正在积*创建黔江国家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
经过10多年的发展,黔江蚕桑治理石漠化终于向生态要来了效益,全区石漠化地里的桑树逐渐成林,土地的基岩裸露度由原来的60%以上降至30%以下。
“以前地理种点玉米、洋芋传统农作物,自然不能和经济作物相比,仅仅养蚕每年就能获得3万元的收入。”双龙村村民陶素琼告诉记者。
曾经的“石旮旯”不再是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拦路虎”,反而成为一片生态沃土,濯水镇双龙村、金溪镇长春村等受土地石漠化影响较大的地区单位面积收入由原来不足1000元提升到养蚕收入2500元,成为黔江生态治理的样板间,为石漠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成功吸引四川、云南、湖南等省相关区、县来黔江考察,借鉴发展模式。
蚕桑产业的发展势头,还吸引一大批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新华乡大田村1组村民王军,2016年返乡创业选择栽桑养蚕,4年来从*初的打工仔成长为一个优秀的蚕桑养殖户,规模从100亩发展到去年的220亩,收益也从2016年6万元增长至20余万元,同时,还带动农户40余户实现增收。
多元发展,蚕桑正破茧成蝶
要真正**产业高质量发展,仅助农增收远远不够,于是黔江蚕桑产业发展向着延伸产业链、多元发展大踏步迈进。
除了传统的栽桑养蚕,一方面发展起
10月24日,记者在双河丝绸公司看到,场内上千绪自动缫丝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生产。“我们4月新增2400绪缫丝设备,目前有4800绪自动缫丝规模,将达到300吨白厂丝生产能力,工业产值可达1.5亿。”黔江双河丝绸公司负责人范跃峰介绍。
通过深加工,一批批白厂丝从黔江远销上海、江苏、浙江等地,部分还
而这只是黔江蚕桑多元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9年,黔江还通过招商引进了山东省日照市海通茧丝绸集团公司入驻,成立重庆海通丝绸有限公司发展蚕桑基地和丝绸深加工,继续延伸产业链,加快推进茧丝绸产业发展。
目前,蚕桑产业已经形成了集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及深加工于一体较为完备的产业发展链条,茧丝绸工业发展初具规模,2019年产业链产值5亿元左右。
除了生产茧丝绸及其制品,以桑食品、桑药、桑肥料为主的
譬如由桑叶制作而成的桑叶面、茶叶融合了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的特点,口味独特,绿色天然;将桑枝循环利用起来变废为宝,发展了桑枝食用菌、桑枝颗粒物生物质燃料;另外利用生物技术,生物肥料、桑活性物提取为主的蚕桑多元化利用快速、高效发展,将新增产值1亿元人民币。
“这主要还是国家蚕桑生物产业基地的建设改变了过去人们的发展思路,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以国家蚕桑生物产业基地建设为**,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增量、提质、延链、增效环节,深化生产经营机制改革,加大创新驱动,着力提升一产、主攻二产、强化三产,推进全区蚕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在谈到未来黔江蚕桑产业如何继续保持高质量发展,徐兵表示,希望到“十四五”末,能把蚕桑全产业链打造成黔江区的优势生态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蚕桑生物龙头企业,总结提升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蚕桑全产业链建设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