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的扩散持续引爆市场避险情绪,全球股市和商品市场均出现大幅度下跌。国外疫情确诊人数持续增加,恐慌情绪打压原油价格。美油周跌幅超过15%,同时
突发:疫情导致下游需求跟进不足;现状:抛开疫情影响,终端内外需均疲弱
在本次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中,PTA产业链受影响*大的当属终端织造企业,下游何时能够恢复生产成为市场*担忧的话题。虽然不少企业都计划在2月中旬之后复工,但受限于各地政府对疫情的防护措施升级,以及外地工人返岗的交通管制和隔离期等问题,截至目前,江浙地区化纤织造综合开机率只有38%。
从往年来看,织造企业一般在春节后2—3周便能进入正常生产状态,而今年在疫情影响下,织造工厂*早在在3月初才能逐步恢复,需求滞后至少一个月。
织造工厂生产恢复的迟缓,导致聚酯厂家开工负荷难以提升。在销售不畅的压力下,2月聚酯工厂累计停产467万吨的产能,加上春节前检修的装置不断延缓重启计划,目前聚酯厂家开工负荷只有64%。尽管如此,聚酯工厂库存还在不断攀升。
截至目前,主要涤丝产品POY、FDY和DTY库存分别升至29、30和36天,为去年同期的2—3倍,甚至大大超过去年全年的库存峰值。而在织造市场完全复工之前,产销不佳或使聚酯厂家库存继续增加,短时间内聚酯装置的开工率难以大幅提升,从而拖累PTA需求。
而抛开此次疫情影响,终端市场依旧面临不良的局面,从终端内需来说,聚酯终端70%多与纺织服装相关,因此需要根据纺织服装的销售情况来判断聚酯需求的强弱。由于纺织服装属于日用消费品,其大趋势与我国总体经济状况GDP相关度较高。从历史数据来看,我国一轮经济周期历时4年左右的时间。
本轮聚酯景气周期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目前利润已经进入亏损状态,服装销售同比2018年初已经见顶,目前增长率维持在3%上下的低位水平,GDP当前增长偏低,因此纺织服装内需即使没有疫情影响,至少在2020年上半年之前将维持疲软状态。
此外,近几年国内终端纺织服装企业亦加大对东南亚等地区的产能转移,以及土耳其、巴西等地纺织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国内纺织服装成品直接出口的减少。
曾记得2015-2016年,当时市场操作主要逻辑就是根据加工费来框定PTA的运行区间,这是产能过剩背景下产业出清阶段的特殊产物。随后PTA由于产能暂缓投放进入了一波景气周期,依照加工费操作的逻辑变的不那么重要了。
而进入2020年,国内PX产能激增降低了PTA生产成本,当前PTA的原料成本较去年同期下降近2000元/吨。不过,PTA产能的大幅扩张未能使得PTA行业尝到上游利润转嫁的甜头。2019年年底以来,新凤鸣、新疆中泰以及恒力石化等装置的相继释放,直接增加了近600万吨的产能,而PTA装置一般受特殊事件的影响较小,随着这些新产能形成市场供应,PTA产能增速远远大于聚酯产能增速,PTA供应宽松局面尽显。近期PTA现货加工费大幅回落,持续处于400元/吨附近的低位。加工区间将再次被压缩至较低区间,依照加工费操作的思路将再次回归大众视野。
引用PTA成本测算,2020年加工费将在300-500区间波动,较高上限600左右(即老旧小装置的现金流成本)。
19年特别下半年以来,聚酯产业运行有一个特点就是,预计产能周期降至,且叠加贸易战带来的需求不确定性,整个行业都处于一个主动去库的过程(整个化工都有类似特点)。其中聚酯环节*为明显。
按照往年的经验,聚酯库存可以忍受一定的库存阶段性累积,而下半年以来我们看到聚酯主动促销情况明显增多,在自身效益尚可的情况下愿意让利给下游,保证自身低库存运行。而聚酯端和织造端由于悲观预期原料库存又不是很高,这样导致全产业链库存整体相对较低。
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春节后下游需求跟进不足,加速了PTA厂家累库局面。截至上周,PTA社会流通库存已超过200万吨。高库存和低现金流抑制PTA企业生产意愿,2月以来已有多套装置被动减产。目前PTA行业的总体开工率为79.9%,在整个产业链各环节中,PTA工厂负荷依旧偏高,后市若库存压力继续加大,会迫使更多的PTA企业降负减产。
而近日疫情开始蔓延至国外,市场担忧情绪重燃,PTA期价也开始进行二次下探。总之,当前疫情尚未彻底解除,终端织造企业的完全恢复仍需要时间,行业的高库存也亟待消化,PTA市场仍面临回调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