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口罩业之殇:生产出口大国,前三品牌加起来却不到20%市场份额

百检网 2021-12-29

  2020年,注定将是一个人们挥之不去的沉重之年。

  年初,一场突如其来不期而至的新冠疫情突然爆发并迅速蔓延开来,至今仍在全球肆虐。疫情的爆发使平时名不见经传的口罩重回了大众的视野,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标配;甚至在很多国家、地区及场所还被强制性使用,从而一跃成为各国争抢的重要战略防疫物资。

  中国作为疫情*先爆发并被成功控制的国家,已**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生产、生活已全面恢复正常。作为产业链及工业化体系*完整的国家,中国正成为全球防疫物资的重要供给国,为全球应对疫情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6月7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披露:中国在满足国内疫情防控需要的基础上,想方设法为各国采购防疫物资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便利,打通需求对接、货源组织、物流运输、出口通关等方面堵点,畅通出口环节,有序开展防疫物资出口。采取有力措施严控质量、规范秩序,发布防疫用品国外市场准入信息指南,加强防疫物资市场和出口质量监管,保质保量向国际社会提供抗击疫情急需的防疫物资。3月1日至5月31日,中国向20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防疫物资,其中,口罩706亿只,防护服3.4亿套,护目镜1.15亿个,呼吸机9.67万台,检测试剂盒2.25亿人份,红外线测温仪4029万台,出口规模呈明显增长态势,有力支持了相关国家疫情防控。1月至4月,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和发送货物量同比分别增长24%和27%,累计运送抗疫物资66万件,为维持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畅通、保障抗疫物资运输发挥了重要作用。

  早在新冠疫情前,中国就已是世界*大的口罩生产国与出口国,工商注册经营范围含有“口罩、呼吸防护”的企业有152 0173 3840家,日产能可达2000万只;2019年中国内地口罩产量超过50亿只,占全球年产量的50% ,产值达到102.35亿元。

  自今年疫情爆发以来,到3月底又有9000多家左右企业加入口罩生产行业,产能也出现爆发式增长,目前日产量已达2亿只以上。

  中国作为全球*大的口罩生产与出口国,已是不争的事实。可令人悲哀的是作为口罩生产与出口大国,中国的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却*低,排名前三的品牌占有率加在一起尚不足市场份额的20%;而80%以上都被来自美国的3M和霍尼韦尔,还有日本*大的口罩制造商尤妮佳给瓜分了。这些国外品牌的价格,往往是国内价格的10倍以上。

  从“2019年中国口罩产量超过50亿只、产值102.35亿元”这组数据中就不难获知:每只平均2元多。低质、低价是中国口罩产业的主要特性。媒体披露的中国口罩产业现状也的确如此:很多企业都是从生产技术门槛很低的制作棉签、棉球起步,升级至生产医用口罩、垫单、防护服等一次性防护用品,逐渐形成了行业惯性——严重缺乏技术创新与研发能力,长期停滞于大量生产低值、薄利的民用口罩与普通医用口罩,靠惨烈的价格竞争维持生存。广东某口罩生产规模企业,年产各类口罩可达10亿只,产值则只有5000万,每只平均收入5分钱。代工企业的利润则更薄:江苏某口罩厂老板表示,一年给日本代工口罩3亿只,每只出厂价仅2分钱,每只赚不到5厘钱!

  中国口罩行业这种企业数量大、规模小的属性,令行业整体表现为随波逐流,单一靠市场驱动的生存模式,先后在2003年非典、2009年甲型H1N1流感肆虐全球、2013-2017年中国北方冬季被严重雾霾困扰及今年的新冠疫情这几个大时间段均出现了“先井喷、后断崖”的巨大波峰浪谷。

  一家医学检验仪器网站统计数据显示,疫情前,国内虽有1.6万多家企业注册经营范围含有口罩,但却只有358家生产企业具备有效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书”,其中仅有56家具备“医用防护口罩”的生产能力,149家具备“医用外科口罩”的生产能力。而因为N95口罩需取得NOISH认证,具备此资质的企业就更少。

  CDC近日在官网上列出了同时获得NOISH与FDA两种认证、可供应N95医用防护口罩的34个全球品牌/厂家与产品型号,也印证了这个中国口罩行业的巨大短板——34个全球品牌中原产地台湾的有24个,中国仅有上海大胜、港凯是获得这两种认证的中国内地合规企业。

  品牌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灵魂。一个国家的***品牌质量等级越高、数量越多,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成功率就越高、话语权就越大、国际地位就越高、附加值就越高、国际盈利能力就越强。

  *度缺乏设计创新与品牌创建能力,已凸显为阻碍当下中国口罩与防护用品行业发展的*大痛点。不管是医用还是民用,口罩与防护用品的属性都是“个人用品”。用户体验设计的优劣,直接关乎产品是否能够被用户乐意使用、反复购买使用,关乎品牌的市场影响力与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对跨界进入这个行业的大企业、创业公司来说,这恰是一个从初始起即把打造设计驱动型品牌、创造**用户体验置于新公司、新业务核心的*佳时机,向3M等行业**品牌以及高度注重设计创新力的***品牌学习,将设计思维融入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与售后服务,从0开始谋划具有协同创新架构与长远生命力的BDD品牌。

  中国口罩业应辨识个人与医用防护用品行业的发展方向,除保留一部分疫情中快速上马的一次性医用口罩产能外,尽快向N95级产品的产能建设升级。通过战略投资,收购、兼并一些具有N95级产品代工能力的现有中小企业洗牌行业,快速提升行业的整体研发创新门槛,逐步整合出由数百家、数十家中大型品牌企业为核心的产业新格局,形成一批能够具备日产N95级口罩年产能3亿只以上、年产值50亿以上的规模化优势科技品牌企业,并在综合创新实力上对标3M等欧美品牌。

  当前疫情的全球泛滥与蔓延,造成了世界物资供应链体系性的脆弱,中国企业应该充分抓住有利时机,一方面抓紧国际品牌的评价与认证,另一方面提高技术、品质和文化的附加值,使其产品成为世界不可或缺的中国制造

  站在疫情的“风口”上,国人需要一只能够挡住病毒的高质量口罩,更需要一个扛起中国制造形象的品牌大旗。跨界而来的企业尚可以分得“一杯羹”,口罩领域的自主品牌更要抓住机遇,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形象,沉淀属于自己的品牌资产。

  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口罩作为个体安全防护的应用习惯日益受到大众重视,已迅速成为干净空气领域不可或缺的民用消费品之一,行业增速有望大幅提升,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预计2020年大陆地区的口罩产值将达到2357.5亿元,其中,医用口罩的产值比例将有大幅提升,比例将超过94%。

  世界各国爆发出的巨大口罩市场刚需,要求全球供应链必须积*应对。中国口罩行业以及众多创新实力强大的力量会洞察、抓住这个****的重要发展机遇,以资本+科技+设计的协同创新,构建出一个当下紧急应对防疫需求,未来谋划良性成长的全新产业大变局。

  新冠病毒肺炎会让人类社会产生深层次的认知变革:未来面对的*大挑战,不再是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军事战争,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各种病毒之间发生的剿灭疾病、护佑生命之战。因此,包含医药研制、医疗器械、防疫防护等产品在内的“大健康产业”的重要性已成为面向未来的“新军火产业”。这一认知的变化,会让置身于此产业的所有行业获得巨大发展契机。

  突然放大的全球市场需求、长周期高位运行、政府、社会与大众对口罩及防护用品认知的改变,聚合出一个巨大的创新创业窗口。而把它放在2020全球大健康产业13.393万亿美金、中国9万亿RMB背景下,会令很多具有格局视野的投资人与科技创新、设计创新者合伙组建创业公司,在资本支持下整合创新驱动力,寻找有资质的供应链生产资源、渠道平台联手创建创业公司,研制新物种产品,打造新商业模式,孵化具有未来成长力的创新型企业。

  在各行各业普遍和广泛进行商业创新的时代,企业如果不主动创新,跟上商业环境变化,就会被时代抛弃。在商业创新的大浪潮中,技术力量至关重要,滴滴、饿了么等企业的崛起都是通过新技术与商业融合,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才*终重塑商业模式。

  目前,中国已处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而仍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病毒,为中国口罩业从生产出口大国向口罩强国的转变,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只有紧紧抓住和利用好这个机会,实行弯道超车,不断强化品牌建设并推出更多拥有完全独立知识产权、彰显中国创新智慧的防护新产品。才能早日成为口罩生产强国并跻身于“***”品牌之林,从而实现中国口罩的真正价值,为中国及世界人民提供更多、更好地服务。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