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在中国棉花协会召开的四届五次常务理事会暨全国棉花
一、新疆棉花的基本情况
新疆棉花目前已进入采收的高峰期,据生产监测数据:今年新疆气候条件整体适宜棉花生长发育,但是多地出现气候异常现象。3-4月冷空气过境,持续的低温雨雪给棉花播种带来很大的影响,导致部分棉区补种、重播甚至改种其他作物,棉花生育期延迟,长势弱于去年同期。5-7月温度较高,降水也多,大风天气增多,除高棉蓟马外其他病虫害发生较轻,在一定程序上弥补了播种期造成的棉花生育期推出,长势优于去年同期。8-9月是棉花产量、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新疆棉区大部气温偏高,降水量接近常年或偏少,部分棉区出现阶段性高温热害,气象条件总体利于棉花花铃生长。10月以来温度偏低,连续降雨降雪导致棉花吐絮和成熟延迟,但对产量及品质影响有限。总体来看,今年新疆棉花长势较好,病虫害发生较轻,产量均匀,中高产较多,平均单产预计低于去年,且由于种植面积减少,总产预计也低于去年。
籽棉交售方面,自开秤以来,新疆棉区籽棉收购价持续上涨,棉花价格从8.5元涨到了11元左右,轧花企业与棉农博弈增加,棉农惜售情绪增强,棉农棉花采收以后,不急于交售,放置在田间地头,等待满意的籽棉价格;加工企业出于风险考虑,也不敢放开收购,甚至出现采收进度与交售进度不匹配的现象,截至10月20日,采收进度接近50%,交售进度40%左右,目前北疆棉花采收接近70%,南疆机采棉开始大规模采收,预计11月中旬新疆棉花采收工作结束。
新疆棉花颜色级、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长度整齐度等指标和去年同期相比,有较大幅度提高,棉花
二、新疆棉区出现的变化
1、棉农卖棉难得到改善。由于加工产能过剩,今年卖棉难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棉农在产业链中的地位逐步提升,收益也得到保障,如果将来实现兵地互交,自由流通,棉农卖棉难的问题将从根本上得到根本改善。
2、棉花收购价格战、资源战将成常态。加工企业吃不饱,饿不死,恶性竞争的局面将持续下去。经过市场化的淘汰机制,会筛选出一部分符合棉花产业升级所需的优秀的加工企业。
3、棉花采收越来越集中。南疆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接近尾声,机采棉种植面积增加,随着生产模式的改变(手摘棉也开始喷施脱叶剂)、采棉机力的增加和南北疆机力的调配,机采棉和手摘棉会集中上市,采收期会越来越短。
4、合作社作用明显。合作社是棉花
5、棉花种植面积逐步减少。近几年新疆各地逐步进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严格执行“退地减水”政策,使棉花种植面积不断缩减,2021年全疆退地还水240万亩(其中地方152 0173 3840万亩,兵团50万亩)。加之连续多年种植棉花、大量使用化肥,地力衰退、土壤板结、气候异常等问题正在威胁新疆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6、植棉成本不断增加。随着土地、水资源、劳动力等供应不断趋紧,再加上各种高度自动化机械投入使用,在种植规模无法较大幅度扩张的情况下,单位成本增长较快。部分地区的棉花种植总成本已经达到2500元/亩左右,其中土地流转费、农药化肥、水费等均出现了上调,植棉成本增长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
7、棉花品质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纺织需求。新疆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天气土壤条件差异大,棉花熟性问题复杂,而且缺乏必要的品质区划,棉农无法根据内在外在的因素匹配*适宜种植的品种,致使品种多乱杂,棉花一致性差,生产、加工与纺织企业等环节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整体的质量和可纺性不足。
三、几点建议
1、及时发放棉花
2、逐步完善棉花产业链利益机制。建立棉花生产、服务、流通、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于一体的棉花产销标准,引导产业链各环节运作协同高效,形成了较强的产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逐步成为我国棉花产业品种、技术、装备、
3、棉花早日实现“优质优价”。今年自治区在15个县、兵团20个团场开展了棉花质量补贴追溯试点,政府和种植户都非常重视,希望明年能够扩大规模。同时还要积*探索从收购源头解决优质优价的问题,让全行业都提高质量意识。
4、统一兵地市场价格,实现兵地互交。加快全疆统一市场建设,推动全疆棉花市场真正融合,促进兵地市场价格统一形成,实现棉花互交互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