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栽桑养蚕历史悠久,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鼎盛时期,仪陇蚕种饲养量、蚕茧产量、
继去年成功创建省级三星级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后,仪陇县积*对园区进行提档升级,持续提升蚕桑全产业链条综合效益,争创四川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龙头带动强基地提升蚕农技术水平
“对主要以茧丝绸和真丝制成品出口的仪陇加工企业来说,‘**、6A’级一直是优质
高档丝绸服装出口催生出对优质生丝的需求,而优质的蚕茧才能产出优质的生丝。这倒逼县内龙头企业自建原料基地,示范推广标准化栽桑养蚕生产管理技术,**仪陇蚕桑产业
2019年,以培育省级蚕桑农业园区为抓手,在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下,仪陇已在土门镇、铜鼓乡建立高标准种养循环区3万亩(其中核心示范区2万亩),辐射大寅、三河等乡镇有机蚕桑2万亩,新政、柴井建立农旅融合区2万亩。园区共拥有香港利达丰集团旗下的四川布碧丝有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奥特丝、语山农业3家龙头企业。在经营模式上,企业流转土地统一建基地、配套基础设施设备,以50亩起租,返租倒包给新型经营主体或家庭农场主、职业农民等管桑养蚕。桑园、设施设备所有权是企业的,业主只有经营使用权,能够确保基地建设稳步推进,而不出现挖桑毁桑的现象。
以奥特丝公司为例,该公司采取“公司+协会+蚕农”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大力发展基地建设,采取返租倒包模式,与蚕农建立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集中连片发展有机蚕桑。其丝绸服装出口、有机堆肥生产、碳减排等与德国客商建立了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仪陇县柴井乡狮子头村8社,奥特丝自建蚕桑基地内,养蚕大户马洪敏在公司技术人员的悉心指导下,每年为蚕农提供小蚕共育服务。本批次他共育小蚕300多张,目前长势良好,可满足近40户农户的养蚕需求,加上他自己也栽桑养蚕,年收入可达10多万元。
“小蚕共育,相当于蚕种孵化后,集中到共育室上幼儿园,毕业了再分配到各个蚕农的家中,喂养至大蚕。小蚕繁育技术要求高,过去全村小蚕饲养
把脉行业发展方向桑园实现生态循环
“龙头企业自建基地,一方面有利于稳定蚕茧质量,另一方面由于有固定的销售渠道,稳定了蚕茧价格。企业有稳定原材料,蚕农也能取得更好收益,实现了双赢。目前公司已在仪陇建设近万亩有机蚕桑基地,稳定了蚕茧品质和收购价格,缫出的生丝质量普遍为**、6A。”奥特丝公司总经理蒲华表示。
以龙头企业为**,全县蚕桑产业生产管理技术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截至2019年底,仪陇县优质桑园达10万亩,年可生产优质蚕茧152 0173 3840吨。各蚕桑基地路、渠、沟、池、蚕房、休闲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标准化养蚕大棚、小蚕共育室、储桑室、消毒池、省力蚕台、方格蔟等成桑园“标配”;专家大院、良桑育苗、
为推动蚕桑基地朝着生态、有机、循环方向发展,仪陇县蚕桑现代农业园区与仪陇海越农业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大力加强蚕沙、桑枝条、杂草、植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循环利用及回收处理。园区每亩桑园可产生1吨桑枝、0.5吨秸秆;养一张蚕产生100公斤蚕沙。园区产生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回收处置率达90%。
“在园区内,部分桑枝粉碎后作为食用菌生产基料或直接撒入桑园还田,其余用作有机肥生产原材料;蚕沙也可以在蚕沙处理池内堆沤发酵后,作为有机肥施入桑园。每一处养蚕大棚都配套建设了蚕沙处理池;部分农业废弃物被有机肥厂收购加工成品有机肥。”仪陇县蚕业站副站长吴继伟介绍。
形成全产业链条蚕桑丝绸高质量发展
良好的蚕茧加工能力,是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吴小康介绍,县内现建有10处蚕茧收储分拣中心,配套10台智能化烘茧机,烘干能力达到****。近年来,仪陇不断延伸产业链条,2019年生产丝绸服装100万件、蚕丝被2万床,年出口创汇4000万美元。
在香港利达丰集团在仪陇县工业集中区的服装精品加工厂——南充家丰时装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机器声隆隆,在工人们娴熟地操作下,一箱箱真丝成衣远销欧美。
该公司法人代表许少琳介绍,家丰时装生产的产品包括真丝服装、面料、围巾,销售方面,与欧美服装公司进行合作。目前公司已在仪陇实现从栽桑养蚕到缫丝炼白,再到印染、服装制造、外贸出口全产业链发展,以此助力有机蚕业、生丝生产和真丝织造印染等迈上新台阶。
园区另一家龙头企业奥特丝公司,年产各类真丝服装服饰、床上用品30万件套,目前已远销德国、瑞士、荷兰、意大利、日本等地,每年出口创汇9000多万元人民币。
蒲华表示,今年以来,该公司积*拓展国内市场,蚕丝被、育婴童装等产品已初步打开局面。今后,将加大投入,进一步打开国内消费市场。
为推动仪陇蚕桑产业转型升级,目前,仪陇以提升全产业链综合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推动蚕桑丝绸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着力强化龙头企业**作用,从后端倒逼前端。高标准建设基地,高水平发展加工,多元化开发桑、蚕资源,多手段壮大主体,全方位强化科技支撑,推动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蚕桑产业的链条化、集群化,有利于缓解国内外市场对真丝织品的供需矛盾,延长企业生产链,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自身发展,有效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