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来,中国工人的实际工资逐步增加,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也开始向低收入的其他亚非国家转移。本报告调查了家用电器、服装、鞋类和玩具四个行业的公司,从2005年至2014年,这些公司的工人实际工资年增长率约为10%。
样本特征
本报告调查了640家规模以上、出口占自身营业额一半以上的企业。调查对象集中在珠三角的广州、中山和东莞,以及长三角的宁波。其中,1/3是鞋类和玩具公司,1/5是家用电器公司,7%是服装公司。
640家公司皆为私营企业,其中42%为中国企业,52%是外国全资子公司。珠三角企业中,鞋类和玩具企业的外资比例尤其高,家用电器的外资企业占比相对较低。一半以上的公司规模较小(员工人数不足300人),另外1/3是中型企业(300人至1000人),15%是大型企业(1000人以上)。
2014年至2016年,样本公司的实际工资年增长率高达10.8%;所有公司的营业额平均年增长率为6%,但鞋类的平均增长率仅为0.1%,家用电器的增长率则为9.4%;近1/3的鞋类公司和近1/4的服装公司业务收缩。
挑战和应对
38%的样本公司认为,2014年至2016年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工资成本上涨,另外40%的公司则将这一原因列为第二或第三严峻的挑战。超过40%的服装、鞋类和玩具企业认为工资成本上涨是*大的挑战,但家用电器企业中只有27%持相同观点,其中24%的企业认为原材料投入成本是*严峻的挑战。
为了应对挑战,企业*常见的措施是技术升级,31%的企业将这一措施列为**选择,54%的企业列为前三选择。27%的企业对投入和生产的成本控制更加严格,24%的企业改变了产品线,或扩大了市场。
相比之下,只有6%的企业将业务迁移作为它们的**应对措施,其中一半倾向于迁往国外,而不是在中国境内迁移。然而,在鞋类企业中,有高达14%的企业选择将业务迁往国外。选择业务迁移的企业比例相对较低。这可能是因为在调查过程中,没法接触到已经(向中国境内或境外)迁移的企业;另外,一些公司的海外母公司在海外投资的情况也未纳入考虑。8%的企业的**应对方式是停止运营,多达17%的鞋类公司将这一方式作为**选择。
已经或即将在国外投资的公司
大规模的企业、外资企业、鞋类和珠三角地区的企业更有可能进行对外投资。与非洲相比,东南亚仍然更有可能成为投资目的地。对于投资目的地的选择,半数以上企业认为低成本的劳动力是选择的**要素。
结论和政策意义
面对成本上升等挑战,中国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企业通常会调整现有业务,包括升级技术、控制成本以及扩大市场或产品范围,而不是将业务转移到新的地区。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更有可能在海外投资:它们更有可能拥有对外投资必要的资源,包括管理层、业务网络和资金,以承担跨地区的运营成本,而外资企业本身就是国外对华投资的产物,因此已经有了相关经验。对于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中*常见的小型、单一工厂的企业而言,在新的地区进行生产运营活动需要协作,即企业之间互相依存,采取统一行动。
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挑战,鞋类公司的反应与其他行业明显不同。鞋类企业的机械化程度可能不及玩具企业,但如果鞋类公司拥有较大的规模和较强的原创设计能力,那么这些公司比服装更容易独立在海外生存。中国的制鞋业发展停滞不前,企业正在向东南亚和非洲迁移。
从长远来看,中国需要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支持企业集团的共同重新安置。国家还应更加重视国内可能停止业务的企业,它们可能将业务迁移到其他地方。这些企业在进入新的国家时,往往会面临人员或者商业上的重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