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三年前相比,产业面临更严重的困境。企业应对乏术,“世界工厂”模式或将走到尽头。
在“天下牛仔三分有其一”的广州新塘牛仔城,就连坐在工厂门口边晒太阳边剪线头的女工都知道“欧债危机”了。
“国外的订单少了。我们没钱挣,过几天我也回家。”一名来自江西的女工说。她身后的一排店铺,有的已经落锁,有的甚至贴出一张红纸,写着“旺铺出租”几个大字。
新塘牛仔城的现状,是珠三角产业困境的缩影。时至今日,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中小企业,仍是珠三角产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不幸的是,2008年的订单危机,如今已经演化成更为严重的全面困境。成千上万个从事低端制造业的小企业,受到海外订单锐减、成本持续上涨、劳动力紧缺、利润率下滑、贸易金融风险和融资难等因素的全面挤压,生产难以为继。
三年过去了,中小企业并无应对危机的新法,或在生死关头苦撑,或逃离实业。“世界工厂”的转型、升级仍前路遥遥。悲观者甚至认为,珠三角30年的经济模式已临大限。
“世界工厂”凋零
被称为“世界鞋都”的东莞,大型鞋厂多在高镇,中小鞋厂在厚街镇。厚街*大的鞋材中心是寮厦,驻有几百个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一楼开门面,批发皮革、成品鞋,二楼以上用来做小型工厂,加工制作鞋或皮具。这些小企业共同承接了近30个世界名鞋的订单,鞋类出口产值占广东省四分之一的份额。
28岁的杨燕搬个小凳坐在店铺外,悠闲地将小珠子穿成串,这是在制作童鞋上的装饰品。她租的店铺每月2000元,比这个市场2011年4月刚开张时便宜了三成。
“以前我一个月能挣两三万,但2011年8月以来,只能保证不亏本。”杨燕说,“往年,在圣诞节前好几个月,就要开始再招几个人。但2011年基本没订单,工人也都提前回家过年了,我就在这里卖点儿存货。”她所在的汇森市场,大约三分之一的店铺已经关门,开张营业的,也门可罗雀。
一个*端的悲剧发生在12月13日下午。因经营不善,拖欠供应商400多万元货款,寮厦社区一家皮具厂的负责人点燃汽油自焚身亡。
2011年以来,欧洲和美国市场的鞋类和服装订单逐步下降,来自这两个区域的询盘量在8月后进一步缩减。当前适逢欧美圣诞旺季,但欧洲市场的装船率大多仍然在50%左右,美洲市场的装船率也低于80%。尽管来自中东及拉美、非洲市场的订单略有增加,但远不能弥补欧美订单的减少。
工人们的工资,基本是“底薪+提成”的模式。订单锐减,使得工人收入严重下降,大批工人选择了离开。这又加剧了当地的“用工荒”。在新塘牛仔城,还在开门营业的小厂房,90%以上均在门口挂出了“招工”的信息。
一家制衣厂的财务经理姚希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三年前,每个月800块到1000块就可以招到一个工人,现在连生手都要156 0190 2607块以上,熟练的一个月可能要到3000块。”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阿里巴巴集团,在2011年10月联合发布了《珠三角小企业经营与融资现状调研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指出,珠三角地区小企业工人工资,比2010年上涨了20%-30%,部分**技工的工资上涨幅度甚至超过****。
即便是这个价位,也*少有人问津。在牛仔城,财新《新世纪》记者在半天时间内,至少被问了五次“要做工吗?”然而,当财新《新世纪》记者问其企业究竟要招多少人,每天要开工几小时的时候,几家企业的负责人均茫然。“这一切都要靠别人给我们的订单量来决定。”一位负责人说。
《报告》显示,受订单下滑、“用工荒”等因素影响,珠三角地区平均开工率为70.92%。其中,开工率在90%以上的小企业仅有33.79%,开工率在50%及以下的小企业达20.59%;且规模越小的企业开工率越低,年销售额在500万元及以下的企业,开工率在50%及以下的企业高达27.29%。这和往年珠三角企业加班生产的情形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金融扼喉
境况似曾相识。但广东省《201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指出,目前广东中小企业正面临的困难局面,与2008年金融危机时并不相同。
2008年,商家清理库存,虽然订单锐减,但企业若有订单可接,生产仍有利润。但现在,“即使有订单也不敢接,接了也很难有利润。50%的被调查企业表示处于亏损状态或利润率在2%以内,仅有22.2%的企业表示利润率在5%以上”。
深圳一大通企业服务有限公司,为珠三角地区超过4200家企业提供对外贸易服务。该公司副总经理肖锋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在调查了1000多家企业后发现,目前贸易环境越发恶劣,企业缺少金融工具抵御违约和汇率风险,成为企业不敢接单的主要原因之一。
肖锋称,一个新情况是,越来越多的国外买家受到欧美金融危机影响,无法在拿到货物时支付现金,而是希望使用信用证支付,在货物销售之后再付款。然而,绝大部分国内的中小企业由于资产轻、无法提供账面信息等原因,无法从银行获得信用证。“即使能获得信用证,银行愿意承担80%的违约风险,一旦外商无法支付,20%的损失也会逼死小企业。”
人民币汇率波动是另一因素。在中山地区,多个制衣企业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2010年以来,受到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在接受订单时往往无法确定价格。一企业主称:“一旦货订错了价,两个月之后交货收到的美元就只能存银行了,换成人民币看着都心痛。”
中国中小企业副会长张竞强也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国内虽然有包括远期外汇在内的一些外汇风险对冲工具,但了解或者能够使用这些工具的中小企业少之又少。肖锋则指出,其服务的一些企业曾试图和银行订立远期外汇合同,但100万元的门槛价,把中小企业远远挡在门外。
融资难,是珠三角中小企业另一个扼喉之痛。广东省中小企业网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4869家企业中,43.31%的企业认为目前企业*困难的情况是融资难。
《报告》则显示,珠三角地区53.03%的小企业从未借过款。在当前银根紧缩、小企业采购账期变短、供货账期被延长的情况下,融资供需缺口变大。另一方面,珠三角地区缺少为小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
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中小企业业务部经理谢至军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虽然国务院10月出台了“国九条”支持小微企业,包括向银行分派贷款任务。但相关条例都是指导性原则,并未给出具体的操作细则。银行在向中小企业贷款时仍然面临两个基本困境,一个是中小企业多半资产轻、无抵押,在合理避税的情况下也无法提供账面信息,银行放贷面临不小的风险;另一个是,对于银行的客户经理,其做一单中小企业的小额借贷和做大企业的大项目相比,人力成本相当,收益却相差上百倍。在银根紧缩的大背景下,贷款自然流向大企业。
到目前为止,中国银行深圳分行中小企业贷款的坏账率几乎为零。“针对中小企业放贷,其实允许一定比例坏账, 这反映了在放贷上银行依然非常谨慎。”
即使能够贷款,利率也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广东省中小企业促进会*近调研发现,民营企业贷款的综合利率达15%到18%。该会秘书长谢泓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按照规定,向中小企业贷款,银行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可浮动50%,但中小企业如果要贷款,除了咨询费之类的名目,一些银行还会要求企业拿出部分贷款存入银行,甚至会采取先扣利息,或者重复计算等方式变相提高利率。“一个企业贷款1000万元,光利息就去掉150万元,对毛利润并不高的实业来说肯定是非常困难的。”谢泓说。
离开珠三角?
珠三角小企业的衰落,逐渐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生态。
1994年,珠江沿岸的广州、深圳、佛山、南海、东莞、中山等十几个城市被划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这块占地不到2.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即便是在2008年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亦达到29745.58亿元(约合4342.843亿美元),占全国的10%。
据《2007广东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广东境内真正的大中型企业只占全部外资企业总数的8%,大量是承接来料与进料加工的小企业。那时,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仰仗的是珠江三角洲廉价的土地、劳动力以及物流成本。
然而,随着土地价格一路飙升,人力成本亦大幅上升,珠三角迅速失去其比较优势。人员、订单和资金离开珠三角的趋势逐渐明晰。
深圳一家约有30名工人的毛巾厂负责人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2011年外贸公司向他们下单前,都会向多个国家询价,而往年这样的情况比较少。*近他们对一个外贸公司下单时的报价是2元/条,利润空间只有2个-3个百分点,“但一家越南公司的首次出价,就在1.9元/条,比我们的成本还低,我们根本没法竞争。”这位负责人称,“虽然很久没接单了,但我们不可能低于成本去生产。”
长期以来以中国珠三角等地为代工厂布局重镇的跨国巨头耐克公司,也在2011财年四季度业绩报告中透露,越南已经取代中国,成为耐克全球*大的运动鞋生产基地。
珠三角本地的中型民营企业,有实力的,也走出了**。东莞*大的民营制鞋企业华坚集团,就决定在埃塞俄比亚投资建立分厂。“我们对埃塞俄比亚总理说,只要给我们一块土地,一个好的政策,其他的都不需要,十年之内我们将会为他们创造数十亿美元的出口创汇。”12月8日,在厚街镇举办的第三届世界鞋业发展论坛上,华坚集团总裁张华荣说。
埃塞俄比亚工业部副部长泰德森亦到现场招商:“我国是东非人口*多的国家,政局稳定,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低廉,如果东莞乃至中国要产业转移,我们那里是再适合不过了。目前,埃塞俄比亚的工厂工人,收入每个月大约在50美元;熟练技术工人可以达到150美元至200美元水平。”
也有企业家把眼光瞄准了内地。拥有600名工人的广州市增城合峰纺织制衣厂,就在江苏开设分厂,因其总经理岳亮是江苏人。这家主要承接美国订单的企业,已经逐渐将其订单分流至江苏。岳亮称,“在广东,人力成本和厂房租金成本已经太高,利润空间被压得非常小。但在江苏,还有一定的空间。”
然而,对于规模更小的作坊式企业而言,他们并没有足够的资金完成转移。“几乎是在等死。”新塘一家服装加工企业的老板说。
类似新塘、厚街这样的特色小镇,在珠三角的400多个镇中,大约占到了四分之一。这些镇均形成了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好处是大单都在镇里,大家都能分得一杯羹;坏处是竞争可以用惨烈来形容,同质化太严重,成本都太透明,让外商把利润压得非常薄,完全失去了定价权。”一家公司的财务经理说。
因为利润率太低,任何一项生产要素的价格波动,都可能导致企业利润完全被蚕食。如2008年经济危机之时,订单减少;2011年年初,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20%-50%;2011年下半年,人力成本激增……几乎每一次生产和价格要素波动之时,媒体上均会有关于珠三角中小企业倒闭潮的报道出现。
《报告》称,72.45%的小企业预计未来六个月利润持平或小幅亏损,对未来六个月经营信心较低;3.29%的小企业预计,未来六个月可能大幅亏损或歇业,对未来经营持悲观态度。
“2011年底会出现企业关闭潮,珠三角企业外移和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将越来越严重。”谢泓说。
转型路漫漫
为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倒闭潮”,早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前,广东就提出过“腾笼换鸟”的双转移政策——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其中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
但在10月17日的“粤港澳中小企业发展及金融合作研讨会”上,广东省银监局政策法规处王敏调研员明确表示,“政府需反思原有的施政路线”。
他说,调研发现,珠三角有部分中小企业尝试往中西部转移,但因为“人生地不熟”,业务受阻,不得不重回广东;更要命的是,广东成熟的产业链无法整体迁移,而中小企业单独外迁,几乎就跟上下游合作伙伴、客户断绝业务往来,原材料和其他服务跟不上。不能外迁,又难以“就地升级”,只能收缩产能、维系基本的渠道和客户,有些企业家甚至就此离开实业。
曾在中山经营牛仔裤加工厂的企业老板何夏莹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2011年她将经营一年多的工厂关闭,如今依靠店铺收租以及投资黄金维持。在新塘,一个“出租旺铺”的企业负责人说,“辛辛苦苦投入实业做生产,利润也薄,还不如将厂房出租,收益稳定而且也高。”
谢泓也指出,珠三角稍微有些原始积累的企业都不愿意再从事实业,而转向房地产投资或建立基金公司,做私募或者风投。还有一些企业采取海外移民的方式,把钱往国外转移,通过并购资产来获得发展。
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希望通过补贴等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和转型,“政府的逻辑是,我补贴了5亿元,就可以拉动100亿元;花10亿元,就可以拉动500亿元民间投资。但是,实际的情况是,能够拿到你补贴的企业还是*困难的企业么?”谢泓说。
更有效的政策是普惠性的减税。目前能够看得到的减税措施,是增值税起征点月销售额上限从5000元提高至2万元。但一名企业主称,“月销售额2万元,意味着平均每天的营业额仅600多元,一个菜贩子**的营业额都不止600元,这对哪家小企业能有大的挽救?”
谢泓称,广东省中小企业转型问题复杂。**,在智力服务方面,需要社会化服务机构,通过政府采购和补贴的方式,在企业的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给予帮助。其次,银行需要长线资金项目来配合企业的转型,这其中的投入产出,需要一定的时间。再次,国内的市场还是一个管制和许可证的市场,企业要跟不同的政府部门打交道。这对习惯外贸市场的企业而言,意味着从外贸转到内销,整个系统,从经营理念、人才储备、资金储备都要调整,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后,中国的税费非常高,整个的税收体制没有适应配合产业转型的需要。
而对企业来说,除了“苦熬”,他们并没有太多的选择。在财新《新世纪》记者采访途中,不断被问及,“欧债危机什么时候能结束?”他们仍相信:“欧债危机结束了,订单回来了,日子就会好过些。”
然而,时不我待。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副主任莫世祥在他的《开放经济的比较优势——珠江口特区群及台湾的实证》一书中认为,台港澳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历程表明,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经济的比较优势,一般都不超过30年。
如果这个规律成立,那么从1980年深圳特区成立至今,珠三角的“30年大限”已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