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中小企业陷入生存困境,但某些地方雪上加霜,为了完成今年的税收任务与财政收入任务,向企业征收过头税的做法正在蔓延。近期媒体连续披露了河北等地征收过头税的现象。征收过头税的不止上述地区,财政收入下滑期间,征收“过头税”就成为地方政府保税增收的方法之一。
这是自杀式的做法。理智的人知道,向陷入困境的企业征收过头税是竭泽而渔,将断送企业未来发展空间,使当地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在传统的中低端制造业如钢铁、服装等领域,利润比刀片还薄:据中国服装协会测算,加工出口低端产品的中小企业平均利润空间仅约为3%。据笔者了解,这对于代工企业还算是过得去的利润,今年以来,已有不少企业停产待工。仍以河北为例,其是钢铁大省,从全国钢铁行业来看,销售利润率9月仅有0.82%,为所有工业行业*低。许多企业在为生存挣扎。随着人民币汇率上升、成本上升,中小企业的日子将更加艰难,此时征收数万元的过头税,无异于在中小企业的脖子上再加一道绳索。
一些地方税务部门非理性征收过头税,理由无非有二:或者,地方财政艰难无米下锅,公务员与地方投资项目嗷嗷待哺,只能杀鸡取卵;或者,为了完成年初既定的财政任务不得不然,否则地方官员的政绩能力在上级眼中就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今后升迁之路阻碍重重。
今年8月29日,财政部长谢旭人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运行情况报告时承诺,坚决不收“过头税”,同时严禁变相减免税。但官员的承诺不能改变层层摊派的地方财政体制,也无法改变GDP与财政收入主导的政绩考核体制———只有建立公开、透明、纳税人拥有博弈权的公共财政制度,让纳税人拥有不公平税收的否决权,才能制约财政税收领域的失序行为。
我国此前政府财政收入增长率大幅上升,使得财政收入计划形成既定路径,即在上一年的基数上增加几个百分点,每年财政收入上升成为常态,财政收入下降便如临大敌。不同的经济景气周期有不同的收入是正常现象,没有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能够永远上升,但在政绩、政府主导投资的刚性压力下,中国的财政收入只能上升不能下降,一旦下降就会出现政绩下降、投资资金链崩紧的现象。
税收规则不严、税收不公平,使得过头税或者延期征税成为潜规则,经济上升税收增加时,则延期征收,经济下行税收减少时,则征收过头税。表面看来,财政增长速度与预决算数据非常吻合,实际上是通过税收造假的方式,平滑了不同周期的收入波动,诱使投资者对市场做出错误判断,进行错误投资。
由于税费结构不合理,税收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造成的情况是税收制度失去尊严。一些投机者利用自由裁量权、利用结交权贵的红利,大幅降低税费支出,而另一些诚实经营的企业家却在税费大山下难以为继。去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在有关降低税费的报道中,转引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税收研究室主任张斌的说法,我国中小企业要缴纳、承受6种税费或“隐性”负担,即税、费(据估算,通常交1元税,就要交0.5-0.7元的费)、有偿服务收费、罚款摊派、腐败成本、遵从成本。而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表示,中小企业的实际税负已超过30%。
东北某个企业家向笔者反映当地征收过头税,同时不退还违规收缴的费用。但企业家不愿意曝光,其不敢维权的原因很简单,所有资产都集中在当地,只要地方政府给穿个小鞋,就吃不了兜着走,以前所有的创业努力付诸东流。
缺乏公平的博弈平台,地方政府税收自由裁量权过大,而中小企业难以违抗。上述种种现象使经济数据劣质化、企业经营环境恶化、投资者为对抗风险投资短期化———过头税绝非小事,反映我国企业仍然在产权保护不力、规则缺乏尊严、依靠好官庇护的前现代商业环境下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