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半年经济运行,呈现增长平稳、就业向好、物价稳定、国际收支改善的良好格局。从经济增速看, 上半年GDP同比增长6.9%,与一季度持平,经济增速连续八个季度保持在6.7%至6.9%的区间;从就业状况看,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735万人,同比多增18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66.8%;从物价形势看,上半年CPI同比上涨1.4%,与一季度基本持平,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基本稳定,同比上涨2.1%;从国际收支看,上半年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9.6%,创2011年下半年以来半年度同比*高增速,货物贸易进出口相抵,实现顺差1.28万亿元,外汇储备6月份达到30568亿美元,连续五个月回升。
中国宏观经济稳中向好内因大于外因
上半年宏观经济延续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的稳中向好态势,有多方面原因。从中长期看,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国内外供给端要素及产业的数量、结构和质量,这是决定经济潜在增长率的根本因素,正是由于此原因,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速才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但是从短期看,经济增长受国内外需求端强弱、波动、速率和走势影响较大,决定经济增速是处于区间中上部还是中下部。2017年上半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回暖、需求增长拉动效应外溢,我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达到3.9%,而2016年为-6.8%,累计贡献率提高了10.7%,可以说,外需的直接增长效应很强。因此,考虑到短中长期因素综合影响,新常态阶段,我国经济增速运行空间应在6.5%至7.0%左右。但根本上来说,我国经济增速还是由国内供给和需求状况是决定性的。实际上自2008年以来,以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为主的外需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总体呈现递减走势,内需的贡献率在逐渐递增,二者呈现此消彼长关系。如今年上半年*终消费支出贡献率是63.4%,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是32.7%,内需总贡献率是96.1%,其中第二季内需贡献率还高于**个季度。
如果从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分析,则更显现内需增长大于外需改善的影响。2017年1月至6月,我国进出口重点商品数量和金额中,煤及褐煤、天然及合成橡胶、大豆、原油、铁矿砂及精矿、铜矿砂及精矿等大宗原材料商品进口数量同比增长分别达到23.5%、27.2%、14.2%、13.%8、9.3%、3.6%;进口金额同比增长分别达到117.2%、83.9%、27.3%、59%、60%、21.4%。重点出口商品中,稀土、塑料制品、箱包及类型容器、鞋类出口数量同比增长分别为15.3%、14.3%、14.9%、10.5%;出口金额同比增长分别为20.8%、13.3%、11.6%、7.1%。通过比较能够看出,上半年我国主要商品进口量值的同比增速快于出口,由此判断,尽管我国商品出口受国际需求拉动呈现恢复性快速增长走势,其对提高GDP增速有较高贡献,但是国内需求决定的大宗原材料商品进口量值高速增长,从根本上反映了国内需求依然旺盛,且逐渐走强,企业和消费者预期日趋改善。
从国内供给端状况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是经济稳中向好的主因。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传统要素和现代要素的代际交替阶段,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力接替时期。从部分行业和个别区域看,结构性调整确实造成以传统产业为主、过剩经济严重的企业和地方经济增速近几年的下滑。但是总体看,中国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支撑大国地位的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如上半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8%和13.1%,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3.9和6.2个百分点,较2016年分别上升0.3和2.3个百分点。工业机器人、民用无人机、城市轨道车辆、SUV、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光缆、光电子器件等新兴工业产品均保持了快速增长。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较2016年加快2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1.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6个百分点。其中,电子、汽车、仪器仪表、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13.9%、13.1%、12.5%、12%和11.2%,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速。产业增长的分化既反映了供给侧改革的效果,更是我国经济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内生性增长潜力高的直接表现。越来越稳固的新兴产业基础,会越发成为国内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