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出海,境外经贸合作区成为重要的产能合作和产业聚集平台,同时也契合所在国的经济发展需求,展示中国互利共赢的海外投资理念。中国贸促会配合国家战略,发挥优势,大力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助力企业“走出去”。其中,以中国企业为实施主体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以强劲的发展动能,对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向投资形成示范效应。本报特此隆重推出境外经贸合作区专题报道,敬请垂注。
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是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新形势下,合作区作为中国企业在境外的聚集平台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承接点,对推动中国企业集群式“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是全方位的,在对海外投资环境的了解和理解方面,仅靠企业单打独斗远远不够。‘走出去’企业往往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够全面,缺乏专业人才,不熟悉国际经贸规则,不了解海外法律和文化,抗风险能力较弱,迫切需要公共服务机构的有效引导和支持。中国贸促会有优势、有能力,针对对外投资企业和投资项目的需求,提供精细化、专业化的服务,帮助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有效防范风险、提高效率,进而在对外投资时充满信心。”中国贸促会会长姜增伟此前在谈到服务企业“走出去”工作时对《中国贸易报》记者如是表示。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推动合作区建设成为中国贸促会精准服务企业的重要方式和有效手段。
配合国家战略 推进园区建设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自2006年以来,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决策、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积*、稳步推进合作区建设。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建设合作区,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商业运作为基础,以促进互利共赢为目的,主要由企业根据市场情况、东道国投资环境和引资政策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决策。
中国贸促会高度重视合作区工作。据了解,目前,贸促会成立了境外经贸合作区工作小组,研究制定了《贸促会关于做好境外经贸合作区工作的方案》。贸促会与商务部密切沟通配合,进一步整合贸促系统资源,充分利用展览、会议、论坛、投资说明会等各类对外经贸活动以及多双边工商合作机制平台,发挥中国国际商会的会员优势及与各国商协会联系紧密的渠道优势,发挥实施企业和潜在入区企业间的桥梁作用,通过多种信息化渠道对重点合作区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推广。
为推动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区建设,中国贸促会所属中国国际经济合作投资公司,与俄罗斯、罗马尼亚等国家相关政府机构、商会组织及实施企业紧密洽商,做了大量合作区的前期筹建工作。
据商务部初步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现有50余个在建合作区项目,建区企业基础设施投资20多亿美元,带动入区企业投资近80亿美元,年产值有望超过200亿美元,可为当地创造13万个就业机会。一批建设相对成型的合作区,吸引更多的中国企业到东道国投资建厂,在帮助所在国增加就业、提高税收、扩大出口创汇、提升技术水平、带动其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了解企业诉求 提供精准服务
在去年11月举办的中国跨国企业投资研讨会上,中国贸促会专门设立境外经贸合作区专题,邀请相关实施企业对合作区进行宣传推介与交流。同年12月,利用中非企业家大会召开的契机,中国贸促会组织企业家代表团赴埃塞俄比亚考察东方工业园,实地走访东方纺织印染厂、辉煌实业有限公司、华坚集团及东方钢铁厂等入园企业,并与园区管委会座谈,了解东方工业园的发展情况及入园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困难。
通过实地考察,贸促会了解到,埃塞俄比亚外汇管制严格,用汇申请时间长,对原材料进口依赖程度较高的企业容易受到外汇管制的影响;国内金融机构对企业“走出去”支持力度不足,对企业境外资产未能合理评估,缺乏企业“内保外贷”的创新机制,“走出去”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问题;部分入园企业在环保方面投入资金较少,由于东道国不断提高环保标准,企业长期经营存在一定环保隐患,呼吁入园企业应加强对东道国环保标准制定机构的影响,并加大环保投入,前瞻性地做好环保管理工作。
去年年底,中国贸促会首次邀请各合作区实施企业负责人、商务部和地方贸促会的负责人一起座谈,交流各合作区工作进展,了解入园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合作区在建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等。中国贸促会副会长王锦珍在会上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与各合作区实施企业的沟通,调研各合作区建设发展情况及所在国投资环境,跟踪所在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敏感动态信息;帮助合作区实施企业与所在国家政府、工商组织加强沟通,推动解决合作区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提供所在国潜在对华经贸摩擦动向并发布预警信息,发挥贸促系统仲裁、调解等商事法律服务优势,为合作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针对企业需求,开展合作区专项培训等切实可行的多元定制服务,推动更多企业入区发展并扩大在当地市场的影响。
建好合作区平台 企业可“拎包入住”
“境外经贸合作区契合所在国发展诉求,成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中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球产业布局的重要承接平台,并让世界读懂中国互利共赢的投资理念。”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年来,合作区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据商务部统计,当前,中国企业在近50个国家自主投资建成、在建、拟建的合作区类型项目共118个,涵盖加工制造、资源利用、农业开发、商贸物流等产业。其中,通过商务部确认考核的合作区共13个,主要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及非洲国家,成为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及中非工业化合作战略和对外投资的重要平台。
张建平认为,合作区对于促进中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走出去”作用明显。中资企业往往对国外政治制度、政策法律、语言文化不熟悉、不适应,也面临着海外一些国家工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配套差、水电路等外部条件不足等诸多困难。合作区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搭建公共平台,积*拓展海外发展空间,实现互补协同、共同抵御风险,为发挥产业集群和投资规模效应创造了条件,对推动中资企业“走出去”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
“一家企业‘走出去’,到东道国所在地,洽谈合作往往都要涉及土地价格、税收政策、雇佣员工、技术转让、环保问题等等,当地政府会提出很多条件和各种要求。而现在有了合作区这样的平台,其建设者把这些问题都一揽子搞定,对于单个企业来说,一旦看中,就可以‘拎包入住’,这既能降低谈判成本,又能规避潜在风险。”张建平说,在比较成熟的合作区内,相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聚集在一起,易于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并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例如,红豆在柬埔寨的工业园,就是中国的红豆集团开发建设的一个集服装、箱包、鞋帽等加工制造于一体的产业园区,形成一个纺织类的产业体系以及配套服务。这大大提高了园区内企业的生产效率。
合作区改变了企业各自为战的局面,实现抱团出海,形成产业平台。截至目前,中国境外合作区带动中资企业“走出去”2000多家,约占中国境外直接投资企业总数的10%,带动企业对外投资达95.5亿美元,带动国内员工到外就业近3万人。
江苏:嫁接富余优势产业 契合当地发展需求
2015年5月,由江苏省张家港市企业投资建设的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获商务部和财政部确认,成为该省第二家***境外经贸合作区。截至目前,园区已吸引25家企业入驻,总产值可达3.66亿美元。
据了解,东方工业园是埃塞**合作区,被埃塞政府列为工业发展的优先项目,已成为埃塞规模*大、设施*先进、条件*完善的招商引资平台。东方工业园内的水泥、钢材、汽车、制鞋、纺织品等项目填补了当地的产业空白,形成了埃塞的相关产业链,项目的带动**作用十分显著。
江苏省**家***境外经贸合作区是由无锡红豆集团牵头管理开发的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该项目早在2006年11月即已拉开序幕,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成为柬埔寨*大经济特区。目前,特区以纺织服装、五金机械、轻工家电等为主要发展产业。全部建成后,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将吸引企业300家,成为中国企业“投资东盟、辐射世界”的投资贸易平台、“一带一路”上合作共赢的样板。
抱团“走出去”,开辟一片天。作为经贸和产能大省,“走出去”成为突破江苏省资源瓶颈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该省纺织服装、建筑材料、机械电子等传统优势产业向外转移的力度不断加大,境外投资带动过剩产能转移成效显著,近5年,江苏省钢铁、水泥、光伏产业对外投资协议额达20亿美元。
江苏贸促会副会长黄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组织企业“走出去”必须务实、高效,既要让已经“走出去”的企业介绍他们成功的经验和遇到的困难,也要帮助想要“走出去”的企业做好功课,避免投资损失。黄政认为,企业投资境外经贸合作区,不必把市场铺得太广,要选择能够进行产业对接的目标市场,实地考察。无论是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还是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投资企业都做了充分的市场调查,既能对接自身体系成熟、产能富余的优势产业,又能契合所在国发展相关产业的需求,并与当地政府充分达成发展共识。
据悉,江苏贸促会为助力企业“抱团出海”,着力开展务实工作,召集徐州、常州等地有比较强烈的产能合作愿望的纺织企业,听取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更多掌握目标市场的信息,做好投资规划。经过走访地方政府商务部门、贸促支会以及相关企业,了解到他们对于参与境外合作区建设抱有兴趣,江苏贸促会决定于今年秋季组织一批江苏籍企业赴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商务考察,将与当地工商协会组织洽谈,签署合作协议,促进双向投资和双向贸易,帮助中国企业营造良好的海外投资环境。
中加产业园量身定制落地服务
中加产业园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成立于2013年,在商务部的指导下,面向中资企业招商入园。记者用微信联系到两年前在加拿大多伦多曾采访过的中加产业园总裁肖明。
肖明说,很多中资企业有意向选择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投资建厂,开拓北美市场。他和团队经常往返于中加两地,目的是访问中国客户,了解企业需求与意向,并协调加拿大各级政府机构,促进中国企业顺利落户并运营。
据肖明介绍,中加产业园主要通过中加投资促进中心来开展工作,为中国企业投资加拿大精心设计,提供量身定制的“一条龙”落地服务:在项目意向阶段,为中资企业提供具体项目的市场调查、成本结构验证、加拿大商业模式开发、商业计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在项目前期阶段,作为中资企业前期项目经理,提供前期运营服务,如项目选址、组建团队、协调政府关系、开展商业融资、申请政府拨款/贷款;在项目孵化阶段,为中资企业提供前期办公场所、专业财务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网站与宣传服务、IT服务等。
肖明认为,这一整套完整的落地服务,为中资企业打消了“万事开头难”的顾虑,便于企业迅速开拓当地市场。据了解,中加产业园将规划发展清洁能源及节能环保、金融信息、生物医药等三大产业,预计吸引中国企业投资额5亿加元。
中俄托木斯克木材工贸合作区:为中俄经贸合作**垂范
中俄托木斯克木材工贸合作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近期,中俄双方已确定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下的林业合作分委会年会在该园区召开,中俄双方代表近200人将出席会议。据悉,俄罗斯总理计划于2016年一季度赴该园区参加密度板项目投产仪式。
由中航林业有限公司在俄罗斯托木斯克州实施建设的中俄托木斯克木材工贸合作区,是在中俄两国政府批准的《中俄森林资源合作开发与利用总体规划》框架下,**具有实质性推进的*大合作开发项目,也是中国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的重点园区之一,总投资近4亿美元。中航林业有限公司执行副董事长郭卫东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俄重量级的会议与活动在合作区举办,显示了合作区在中俄两国企业合作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对中俄两国双向投资合作的深远影响。”
去年5月8日,在中俄两国元首的见证下,中航林业在俄子公司中俄托木斯克工贸合作区开发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及新疆中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三家企业,就在托木斯克州投资建设制浆项目与俄罗斯联邦托木斯克州政府签署了《谅解备忘录》。该项目将从2015年持续至2020年,建设年产量50万吨纸浆厂、产能50万立方米锯材厂和发电能力达12兆瓦的热电厂,项目总投资额将达到500亿卢布。此次签署的合作项目充分发挥了中航林业在俄罗斯白亚尔地区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投资建设制浆厂的产品将运回中国新疆用来生产优质的粘胶纤维。
郭卫东表示,中俄两国经贸合作日益密切,合作区的政府资源优势更加显著。合作区处在国家“一带一路”和俄联邦欧亚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线上,加快园区生产建设、促进园区招商工作是积*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途径。目前,合作区项目已被列为国家“一带一路”156 0190 2607个优先发展项目之一。
谈到合作区的现状以及遇到的困难时,郭卫东表示,合作区目前正处于基础设施和生产线建设阶段,资金需求量大,且生产线尚未完全投产,资金回笼有限,无法形成规模效益,致使企业资金周转面临*大压力。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拓展和跨国经营的过程中,需要金融业提供跨境结算、融资安排、信用支持和风险防范等多方面的金融服务。目前,应着重解决境外投资企业的资产融资难问题,重点推进“外保内贷”的融资方式。同时,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境外的安全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境外安全管理服务体系,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和完善对境外投资的政治风险担保制度。
中航林业在俄罗斯市场深耕多年,郭卫东也有很多感触。他说:“在俄罗斯比较适合做中长期、大型项目投资,虽然投资周期长,但投资效益可观。无论是两国政府还是企业,都不能急于求成。”
泰中罗勇工业园:“海外工业唐人街”呼之欲出
至今,泰中罗勇工业园成立整整十周年。10年前,两位企业家一场头脑风暴造就了一个成功的海外工业园,助力企业从产品“走出去”到企业“走出去”,经济效益社会价值****;10年内,泰国曼谷东部海岸,曾经一片荒芜的山丘已建设成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工厂,70余家入园企业凝聚品牌能量,贴心服务成就超值回报,“海外工业唐人街”呼之欲出。
泰中罗勇工业园是由中国华立集团主导开发的面向中国投资者的现代化工业区。华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汪力成在泰中罗勇工业园成立十周年庆典上回忆说:“10年前,我与泰国安美德董事长邱威功初次见面,策划合作开发泰中罗勇工业园时,说实话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只是坚信一条:中国企业一定能实现从简单的产品‘走出去’向企业‘走出去’的转变。转眼十载,如今,泰中罗勇工业园在海内外闻名遐迩,吸引了众多中国企业前去投资建厂,成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市场的重要平台。”
据泰中罗勇工业园副总裁吴广云介绍,园区总体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目前已有72家入园企业,投资总额超过15亿美元,主要涉及汽配、机械、家电等行业,享受泰国给予园区在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同时,园区为入园企业提供政策申请、厂房搭建、办公注册、法律、财务、海关、人力资源等“一站式”落地增值服务,大大方便了入园企业的发展。入园企业普遍反映,在泰国投资建厂,享用土地永久使用权,土地的保值增值具有很大吸引力。同时,对于劳动用工较多的企业来说,泰籍员工素质较高,便于管理,责任心强,企业的综合人力成本很划算。
吴广云认为:“企业‘走出去’投资需要接地气。泰中罗勇工业园与泰国当地政府关系良好,园区工作人员熟悉泰国投资政策法规,企业在园区落户后,可享受园区提供的一站式中泰文服务,便于企业尽快落地,投入正常生产运营。依托工业园‘走出去’是企业海外投资*接地气的方式。”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利好的释放,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积*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在此背景下,泰中罗勇工业园已进入第三期开发建设中,计划吸引200家企业入驻,形成中国企业的“海外工业唐人街”。吴广云表示,作为环保可持续性发展的工业园,泰中罗勇工业园紧紧围绕企业规避贸易壁垒、利用本地优势资源以及传统优势产能全球再布局的需求,有的放矢地选择招商,主要吸引汽摩零部件、机械电子、新能源新材料等制造型企业,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吸引上下游配套产业入驻的产业集群,把泰中罗勇工业园打造成为中国企业在东南亚抱团出海的*大产业聚集平台。